太極八法之一:掤、捋、擠、按、采、挒、肘、靠。
太極拳又可稱之為“掤”勁拳
掤勁是太極拳八法中的主導,沒有了掤勁其他的“七法”技巧也就無從談起。
首先要知道掤勁不是某種孤立的勁。掤勁是因調(diào)動身體的整體協(xié)調(diào)性,使身體的各個部分節(jié)節(jié)貫穿、相互作用、相互襯托而產(chǎn)生的。
感覺就像是朋友之間的相互幫助那樣。又因為掤勁多數(shù)的終效果表現(xiàn)在雙臂,所以加提手旁寫成“掤”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這樣說并非是牽強附會,下面則會加以詳細說明。
先來解釋掤為什么不孤立,因為它并不是由身體的某一部所分產(chǎn)生的。胳膊有胳膊的勁,腿有腿的勁。
如果不能相互借用、孤立存在,也就不能形成整體勁,而這種力量通常被習武之人稱為“拙勁”。
首先舉一例子來說明:兩個人掰手腕,雙方的肘都要放到桌子上,以此來阻斷一些身體其他部分力量對腕力的影響。
如果有其中一方違反規(guī)則,讓自己的肘離開桌面;另一方如果不抬起肘來,即使有些腕力優(yōu)勢也會敗下陣來(腕力比對方全身量都強的懸殊實力除外)。
犯規(guī)者的力量沒有受到阻隔,身體其他的部分也就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掤勁是學好太極拳的基礎
掤勁也就是這樣的整體效果,但是相對于掰手腕的犯規(guī)動作來說,太極拳中的“掤”來得更隱蔽、更巧妙,把人“整體勁”的可能性推倒了一個更高的境界。
在正確掌握掤勁的太極拳練習者面前,沒練過的人,看起來就像是將手腕置于桌面的“守規(guī)矩者”。
太極拳“掤”的整體勁,不僅依賴于肢體力量的相互借用,還依賴于長期練習所產(chǎn)生的條件反射。通常來講,高手的動作反應是在思考之前作出的。
想知道如何找到掤勁,不如先知道如何失去掤勁
初學者由于“掤”的使用不夠完善,在練習中經(jīng)常被對手制約住,也就是太極拳練習者常說到的“掤勁不足”。
“掤”雖然總和“勁”一起念成“掤勁”,但我認為掤是一種“技與勁”的結合,而并非單純的“勁”。
想知道如何找到掤勁,不如先知道如何失去掤勁。“斷勁”就是失去掤勁的方法,斷勁也是練習者應該盡量遠離的。
這也就是為什么太極拳要求“圓、活、舒展、節(jié)節(jié)貫穿”的原因。
從太極拳套路的身法要求來看,對掤勁的鍛煉是顯而易見的。只有“規(guī)范、正確的練習”才能符合對掤勁的培養(yǎng),有助于使掤勁更快的掌握。
就像是常說到的:力起于足,主宰于腰,行于手掌,這就是將掤勁發(fā)揮到了很好的程度。
很多老武術家身材并不魁梧,但是爆發(fā)力極大,有時普通的一擊也是常人不能承受的。
他們通常會很得意地講解:“拳并不重,這是用腳下的勁打的你。”如果先理解了掤,那么捋、擠、按、采、挒、肘、靠,也就不難理解了。
如果它們是七道題的話,那么“掤”就是解開這些題的必備條件,而答案則各不相同。
七法的這七個字(捋、擠、按、采、挒、肘、靠)在懂掤勁的人看來,根本就是縮寫的句子。
拿“肘”舉例來說,就是:“建立在掤勁基礎上‘肘’的技法”。完整的理解這一點十分重要。
這樣的話,其他的六個字就可以生搬硬套進來了。建立在掤勁基礎上“N”的技法,明白了這一點,隨后要解決每個技法的含義就會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