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的太極拳已經(jīng)發(fā)展到世界各地,越來越多人去學習太極拳,同樣練習太極拳的人可以體會到太極拳中的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也達到了養(yǎng)生強健身體的功效,在練習太極拳的過程中,速度也是很重要的。
幾乎都知道太極拳打的比較慢,其實并非如此緩慢。
習練太極拳者,大都知道王宗岳的《太極拳論》,以及傳為張三豐所著的《太極拳論》。被名家后人如李雅軒稱之為“老論”的這阿篇短文,各自字數(shù)不過三百有余,其論則是博大精深、高山仰止,足為后世傳人之不二圭臬;但其中并無片語只字論及太極拳之習練,必須、或應(yīng)該從頭至尾以緩慢、均勻速度為之。太極拳之名、實、論,從兩篇“老論”始,至今已經(jīng)數(shù)百年;楊祿憚從陳長興為師,小過十有余年,其后更得陳長興秘傳《王宗岳太極拳之秘訣》;班侯子楊澄甫晚年著《太極拳法歌解》、《太極拳體用全書》,太極拳之名始盛,其術(shù)乃顯。自明代中葉王宗岳定名之“太極拳”始,至楊祿禪得《王宗岳太極拳之秘決》之數(shù)百年中,武籍史書、拳家武林,均不見傳衍《太極拳論》之盛事,接近空白一片。
但在那兒百年中,習練太極拳并非限于緩慢、均勻的速度,卻是一定的。因為兩篇《太極拳論》關(guān)于習練太極拳的速度,并無“緩慢、均勻”之類的口語或提示,獨有論及出拳速度的“動急則急應(yīng),動緩則緩隨”十個字。此卜寧,充分體現(xiàn)了“舍己從人”這一原則。如此,則太極拳必有變速,對手出拳如電光石火,疾風驟雨,如以太極拳“動急則急應(yīng)”,哪里能夠緩慢、均勻地盤自己的架子乎?整個套路,無論二十四、四十八、八十八,必當破離無疑。此破離,亦應(yīng)當是應(yīng)對原則之“動急則急應(yīng)”得以致之;不得不然耳。王宗岳在此后加上這樣的話:“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變化萬端”,理應(yīng)包括用拳之速度;當然也包括“動急則急應(yīng),動緩則緩隨”這條直述太極拳運動速度的這么兩句話。
太極拳的弧形拳路雖然比較小,動作的幅度也很低,但是速度都是有的,所以說速度必定快一點,這里的快一點,指的是恰到好處。
“彼微動,己先動”,只是雙方交手的一種情況,而非其全。故后人理解、應(yīng)用此六字,不宜膠柱鼓瑟,不宜偏執(zhí)僵化,蓋對方無論動拳、掌、指、足、肩、體,除如太械,形意、武當?shù)热嵝浴⒒⌒詣幼魍?,其速度,其勁力,大抵都是走直線,由緩而弱,到急而強、又變緩而弱,繼而力盡、動止,則已之“動”,在速度上,當然有所不同,過緩則不及,過疾則無粘、失隨、不連、難化。故己之動,當用能迅速切人并切合對方不同之緩急動程適宜的速度。其優(yōu)值,理應(yīng)是在雙方肢體相接觸之一瞬間,無論方向、速度,皆與對方之勁力、動作之方向、速度相同,或至少相接近。如此,方能體現(xiàn)“舍己從人”之太極拳理。
交手雙方,常對面立足、出拳,偶有側(cè)而、背面應(yīng)敵者,故“己之動”的方向,經(jīng)常與“彼之動”的方向相反,或相交一個角度,故出手而得先至,誠然有其急快的速度在,但一經(jīng)雙方肢體接觸,則己之動作勢必掉轉(zhuǎn)方向,順應(yīng)“彼之動”的方向,才能繼之以粘,連、沾、隨,才有借彼之力的可能,才有其后之化與發(fā)。已之拳路的轉(zhuǎn)折,固然是柔性弧形動作,但其關(guān)鍵,在于出拳伸掌,即有回路,首尾相隨,連為一氣,有出即有回,有進即有退,是一個整體。
自已動作的方向、速度之轉(zhuǎn)折,在意不在力,亦不在氣。用力、用氣,動作必滯呆緩慢,凹凸分明,不是“過”就是“不及”。己之動作,無斷續(xù)、無凹凸;而避彼之動,以已之動襲對方之空門、弱點,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其速度,則應(yīng)在對方?jīng)]有來得及為其空當、弱處設(shè)防之前。
想要練得真正的太極拳,是既要有速度,還要有變速。速度的變化要掌握的好。
太極拳練習,歷來有兩種途徑、兩個可能。為保健、養(yǎng)生、長壽,始終緩慢、松軟,是其一;練太極功夫進而發(fā)展為技擊實用,是其二。前者可以不改變?nèi)瓌輨幼鞯乃俣龋笳?,則必須要在練習和實用太極拳的過程中,有種種不同的速度變化。
其速度變化,仍然是式式通體松軟,時時不離太極,陰陽相濟、虛實相生、收發(fā)一體。
太極拳的拳式,均以弧形動作相連,無凹凸、無終止,虛實、陰陽、進退、攻守,始終相生相易。如以大弧度慢動作,進行太極拳的練習、甚至實用,其人與其他拳家相交手,就不可能“后發(fā)先至”、“四兩撥千斤”、“以靜制動”,更不可能“動緩則緩隨,動急則急應(yīng)”。如果其拳不能“舍己從人”,太極拳也就不成其為太極了。
太極拳動作之速度,在初級練習階段,只能緩慢、均勻、均衡、通體松軟,這是對的。無論為健身、養(yǎng)生,還是求技擊之用、之精,只有卸盡自己全身拙力、僵勁,才能說后話。此緩速盤架子練拳階段,似宜需四五年時間,需明師,需益友,需苦練,需朝夕默識揣摩,求諸于己,求之于內(nèi),方能入此門,得其道也。習練太極拳而有志于技擊者,必須廢除歷來訛傳的太極拳動作是緩慢、均勻的基本概念,得通體松軟,拙力盡除,內(nèi)外相應(yīng),周身家的基礎(chǔ),就必須兼有拳路快速、加速、變速之練習與實用,否則,習練者只能算是太極拳的“搓箭派”、或“保健養(yǎng)生派”。
練習這樣的快速動作,只是練意之貫穿,練意之孌換,卻不用分毫的力或氣。練之日久,自然能夠達到“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后退,乃能得機得勢”,“一處自一處虛實,處處總此虛實。周身節(jié)節(jié)貫串,無令絲毫間斷”、“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懂勁后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的高境界。
太極拳動作之加速,得增額外的大力。按牛頓物理定律,力為物體質(zhì)量和速度之乘積。太極拳既是周身一家,“動無有不動”,其質(zhì)量必大于一般拳家只能以肩胛驟動、肌腱縮放之質(zhì);而日以自己的足掌粘地,借地之部分質(zhì)量,乘之以動作之加速度,得較大的力,那是一定的。
習練加速,首先可取旋轉(zhuǎn)沉體與螺旋反彈之瞬間。此為常。要點在于始終以意為之,繼而再在任何動作過程中練習加速。即在自己接觸對于的肢體任何部分的瞬間,迅速加速。那就是隨機性的變速。
有心習練太極技擊功夫者,應(yīng)知練習全套太極拳,其中一定有快速、加速、變速這三種必不可少的速度變化。棄此者,唯得健身養(yǎng)生之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