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中有很多技法,每一種技法都有它的獨特的地方,太極拳中的技法要求我們與一定的勁力相結合,強調(diào)的是用意不用力。這樣的說法不一定就是說不需要力的支持,而是強調(diào)的是正確的利用力。
如果在學習太極拳中能夠用意行氣,所需要的就自然的在里面了。
太極拳的意,就是對太極拳體用的全面認識和理解。反過來,意就成為體用的指導思想和無形的指揮力量,純熟之后,形成合理的習慣定型。應用時借助聽勁、知人,不假思索,僅靠條件反射作用,恰如其分地直接應對,具有不知其然而然的效果,故《太極拳論》將其概括為“懂勁”、“神明”兩個不同程度的標準,然而,用意在套路訓練、推手訓練和競技實踐中是各有側重的。套路訓練,目的在于培養(yǎng)技法需要的基本功,包括筑基健體,謂之“知己功夫”。故套路訓練也是養(yǎng)生健身的主要手段。競技必須能知人。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不知彼就不能勝人。推手訓練,意雖側重在“知人功夫”,但首先要對套路訓練取得的知己功夫進行檢驗、修定。直到在技法中行之有效,方為真知。太極拳技法的根本原則是“后發(fā)制人”,即以守為攻,或謂“舍己從人”。正確熟練的知己功夫,是太極拳特定技法賴以致勝的物質(zhì)力量,舍此,再好的技法也難以發(fā)揮其理想的作用。太極拳有其特定的理法原則和特定的技法運動形式,又要貫徹于體用的具體招勢上,而具體的招勢內(nèi)容及其相應的運動方式方法,以及行氣運勁的方式方法等等,這些都是意的主要內(nèi)涵,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只有在這些意的指導下進行訓練,才會有明確的方向目的和標準,身體素質(zhì)和技術水平也才會持續(xù)提高。
在正常情況下,人們的任何活動、行為等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意識支配下進行的。太極拳的技法運動和訓練,同樣跳不出這個客觀規(guī)律。對太極拳有什么樣的認識,拳就會練成什么樣子,認識水平制約著拳的水平。事物的認識,都要經(jīng)過一個認識過程,由淺而深,逐步深化。因而,不,同時期的認識,難免存在著一定的片面性或錯誤。“用意不用力”中的意,無疑是指正確的意,經(jīng)過實踐檢驗和行之有效的意。那么,正確的意是怎樣形成的呢?就其根源講,認識來源于實踐。太極拳的意,是太極拳競技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故訓練之初,誰都不會先有太極拳的意,只有借助“二手資料”,即師傳或前人的經(jīng)驗式著述等,逐步認識它的內(nèi)容和基本運動規(guī)律。人們認識理解的程度各有不同,就產(chǎn)生了意的不同水平。利用二手資料是認識和掌握太極拳的一條捷徑,但必須知道,二手資料多是概括性、原則性的認識,有些還僅是從某一局部或側面講的,理解起來是有一定困難的,更何況其中避免不了摻雜著以訛傳訛的內(nèi)容。因而吸取二手資料,不可囫圇吞棗、先人為主。還必須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進行再認識,深刻挖掘其全部內(nèi)涵,直至行之有效,才能成為自己的真知灼見。只有這種水平的意,才能指揮出正確的行動。然這種水平的意,用于指揮競技還是不夠的。因為競技動作的反應速度,要比思維速度快得多。
有的人就會問,練習太極拳的健身也需要用意么,對于這個問題那是肯定的需要。
須知,意是練拳經(jīng)驗的總結,又是練拳的指導思想,只有意提高了,拳的水平才會提高。用意先要煉意,這本身也是健身的一個重要因素。比如,真把“用意不用力”的原則弄明白了,并掌握了正確的方式方法,必能更好地增加太極拳“有氧運動”的效果。這對大腦和血液缺氧的人來說,必能產(chǎn)生更高的體療作用。太極拳筑基健體的特點在于“內(nèi)外兼修”。外練手、眼、身、步,內(nèi)煉神、意、氣、勁。這八個方面高度統(tǒng)一了才能達到“協(xié)調(diào)完整”或說“周身一家”的要求,也才是真正的全身運動。為了取得這樣的健身效果,多費點腦子,多增加點鍛練時間上的投資,難道還怕不值得嗎?當然,只是為了多少活動活動胳膊腿就滿足的人,筆者也遇到過,那就不要勉強,各取所需吧。
提高太極拳運動水平的關鍵,首先要加強對太極拳的認識和理解,樹立正確的訓練指導思想。也即提高意的水平。
有人認為,“太極拳就是長拳慢練”。其實,太極拳和長拳,歷史上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技法。太極拳技法,是根據(jù)敵強我弱和以弱勝強的實際設計出來的,技法的戰(zhàn)略原則為后發(fā)制人,或作“舍己從人”。其戰(zhàn)術原則,以柔克剛,恃巧不恃力。技法基本運動形式,俗稱“畫圓運動”,強調(diào)沾連黏隨、聽勁知人,以順勢借力為致勝的重要手段。而長拳技法恰恰相反,要求先發(fā)制人,以力量和速度致勝,多取直勁,不需要“圓運動”,以視力為主要知人的手段。僅從這幾方面就不難看出二者的明顯差別,而不是一個“慢”字所能概括的。更何況,太極拳技法還必須具有“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的功夫。所謂“宜慢不宜快”,主要指訓練方法,也是以靜制動和聽勁、知人的需要。長拳練得再慢,也不會變成“圓運動”形式和相應的勁法,若以這種認識指導太極拳訓練,其效果必然南轅北轍。
現(xiàn)在太極拳越來越普及了,尤其是把太極拳的當作健身的運動,就會有人說架子越大就越好。
我還遇到過好心人,勸我們把“楊式”和“八十八勢”太極拳的架子再放大些,向運動員看齊。恕我不敢茍同。“陰陽相濟”、“無過不及”是太極拳規(guī)范化的主要指導思想。前人對太極拳訓練,確有“先求開展,后求緊湊”的經(jīng)驗。開展利于訓練出各大關節(jié)韌帶的韌性韌力,這是太極拳勁法和靈活性的需要,也是增加身體素質(zhì)和行動便捷的措施之一。緊湊則是攻守技法嚴謹?shù)男枰?,故推手訓練也應遵此原則。目前流行的幾大派太極拳套路,人們常按其風格劃分為“大架子”、“小架子”。實際上,大架即指開展的練法,小架既指緊湊的練法。開展、大架.著眼于基本功訓練,而緊湊、小架,是企圖將體用與訓練統(tǒng)一起來。但傳統(tǒng)套路架勢的大、小,都有一定之規(guī),符合“陰陽相濟”、“無過不及”的要求,絕非任意地、無原則地、無限度地大小。先求開展,后求緊湊,實際是太極拳訓練的一個有機演變過程,是訓練方法的指導思想,二者兼顧,才能達到開展與緊湊陰陽相濟的目標。這與“走即是黏,黏既是走”,走黏陰陽相濟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技法的屈伸、開合,同樣應照此原則進行訓練,這樣才能學以致用。所以要求屈中寓伸,伸中寓屈;開中寓合,合中寓開。偏于一方,不論超大超小,總是不符合矛盾對立統(tǒng)一要求的。只有陰陽相濟,才不會顧此失彼。或說。為健身而練太極拳,是不是架勢越大越好?那么,對“小架子”太極拳的健身效果,又當作何評價呢?陰陽相濟或矛盾對立統(tǒng)一的思想方法,其內(nèi)涵的實質(zhì),就是要求達到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平衡穩(wěn)定、相輔相成的總目標,故太極拳的技法、勁法及健身壯體的要求,都只強調(diào)平衡發(fā)展,不主張片面提高。換言之,即使四肢具有了超長的伸展能力,它也不能成為健康的標志和標準。太極拳要求的健康,是身體內(nèi)外素質(zhì)的全面發(fā)展、平衡提高。
對“用意不用力”中的“不用力”概念,應有正確的理解。首先,須把不用力和松懈區(qū)分清楚。太極拳勁法的原則是“剛柔相濟”,不是排斥有力,而是忌努氣使力。前人講得非常明確:“虛非全然無力,實非全然占煞。”不要把有力和用力等同起來。現(xiàn)在習太極拳者多不明何為“剛”,“如何剛”,雖然把“剛”誤為“用力”的人還是極少數(shù),但把“不用力”誤解成松懈無力的人卻不少。放松、不用力,是為了以意行氣,氣血順暢,感覺敏銳,易于知人。松懈則失于意的引導,又何談應敵。松懈多表現(xiàn)在肩、腕關節(jié)和掌指等方面,引進動作丟失棚勁,攻擊手法不敢伸張舒展,搖擺漂浮。前人經(jīng)驗,勁須“沉而不僵,輕而不浮”。在步法上,傳統(tǒng)拳論指出,“一舉步(或作“動”),周身俱要輕靈”,若步法用力,只怕很難以輕靈。又說,蹬于足,縱于膝,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形于手指是說手上不要孤立使力,力的根源在腰腳,故謂“腰腿勁”,或“身力”。“蹬于足”的“蹬”字,并非用力蹬,乃是借膝胯向前松沉的慣性運動,相應伸展后膝,便生出促身向前的續(xù)力,故要求“節(jié)節(jié)貫串”。這幾句話,是對太極拳發(fā)放技法、基本形式和勁法的概括,也正是“不用力而有力”的恰當注腳。
為了進一步說明在太極拳訓練中用意指揮的具體情形,下面僅用“攬雀尾”勢中的捋勢這個通俗又極易被人忽略的簡單手法,來略加分析。“右弓步攬雀尾”中的“捋”,上承“棚”勢,在轉(zhuǎn)為捋時,首先使左掌由胯側(指二十四、八十八勢的方式))外旋著向體前伸出,掌心向上,止于右肘里側偏下位置;右掌相應前展,掌心翻轉(zhuǎn)向下,雙掌均在體前,前后遙相對應,構成捋勢的準備姿勢。這一動作左掌前伸是迎接彼攻來的左掌。構成粘連的形式,是防御,引進和聽勁知人的需要,是主導的手;而右掌前展僅是扶于彼左肘上,作捋法的準備,故為輔助手。左掌止于右肘位置,是表示彼此為腕肘相接,以自己的小臂長為模擬距離,這是捋勢的特定手型。如捋這一小動作的意,側重于右手臂的向有前上方隨意揚起,則不僅沒有“接手”的意識,而且也不知有手僅是搭于彼左肘上之意,屬漫無具體目標的妄動或肓動。接下去的捋法,則是以右掌為主左手為輔,左手宜使小臂平著在承受著彼力向腰側被動引進,有掌與左掌保持原有的距離,同隨坐身后移,這是捋法的韌勁環(huán)節(jié),一氣連貫著再隨左顧、扭腰,雙手形似向左側后方擺動,實際是以有掌外旋著用纏撥的腰身力將彼身發(fā)出去之意。捋法的關鍵,在于順勢借力,故要順著彼攻來手臂的運動方向,平著向側后方捋,而非向下用力壓著向后捋;而且在韌勁的環(huán)節(jié),若兩手的距離不自覺地放長或縮短,就失去了捋的特定形式;或在捋時將臂改為下垂著向后擺動的形式,也是沒有正確認識捋法的表現(xiàn)。從捋這一個簡單動作,就可清楚地看明白,沒有正確的意,動作也就沒有規(guī)范,如此訓練,不但技法不可得,合理的技法形式定型不可得,即身心雙修的效果也難以實現(xiàn)。不動腦,不煉意,行動渙散,神無所歸,怎么能培養(yǎng)出習武人特有的精神氣質(zhì)和矯健靈動的體質(zhì)來?
用意不用力,既是太極拳的技法原則,也是太極拳的訓練方法。能以意行氣,不使拙力,氣血才易通達體表,產(chǎn)生佳有氧運動的效果。而太極拳所需要的聽勁、知人的專項基本功和內(nèi)勁氣勁的培養(yǎng),也才能日積月累,久之自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