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擁有著悠久的歷史,其中擁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引無數(shù)的武術愛好者去學習,太極拳經(jīng)過長時間的不斷演變,演變成很多派別,但無論哪個派別都離不開太極拳的本質,都有相同的特點。
陳式太極拳的特點和基本規(guī)律就是纏絲勁。
陳式第十六代陳鑫先生在所著《陳式太極圖說》中說:“太極拳,纏法也”。又說:“不明此,即不明拳”。其一語道破了螺旋運動形式的纏法在太極拳中的重要地位。而陳式第十七代宗師陳發(fā)科的入室高徒,太極拳技擊家洪均生前輩在所著《陳式太極拳實用拳法》一書中對陳式太極拳螺旋運動的纏絲勁及科學力學原理的闡釋更為透徹精細。首次提出了軀干的纏絲只有順逆纏的自轉而決不允許公轉,腿部的順逆纏和手法上的公轉正反旋加自轉順逆纏都作了具體詳細的說明。在眼法上首次提出了也有虛實、順逆之分的規(guī),并主張目視固定目標(對方),改變了原來練拳時“眼隨手運”不符合實戰(zhàn)的眼法。
纏法的形成,是要求在練拳運動中,走公轉兼自轉的螺旋立體旋轉形的動作。這種整體螺旋形的動作,不但運行于肌膚上,而且貫穿于全身,使各個關節(jié)、肌、甚至每個細胞都得到運動。通過全身如擰毛巾的反復絞拉地持久鍛煉,使體內自然會產(chǎn)生一種似松非松又極富有彈性和抗擊打的勁來。這就是纏絲勁。運用這種勁的各種著法,便是“纏法”。
從強身的方面來講,纏絲勁是很好的練習方式,達到了每個肢體的動作。
動而沒有不動的整體螺旋纏繞運動,并幾要求在心靜放松的前提下用意引導身軀肢體各內外器官、關節(jié)、肌肉、筋絡作均勻螺旋運動,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huán),起到疏通筋絡作。在運動中通過公轉和自轉的順逆纏,使全身的肌肉來一緊一張,循環(huán)絞拉,由內到外,再由外而內地旋轉,可促使形體和神經(jīng)、臟腑和氣血相互摩蕩。對強壯體魄、臟腑和心肺功能,延緩衰老都起到直接的作用。
從技擊技術方面的作用來講,纏絲勁(內勁)是陳式太極拳的核心。用此勁運用全部的著法稱纏法。它無論在軀干上、肢體上,甚至每個指頭上都離不開螺旋運。公轉的弧線是配合自轉走“2”“S”運動的,如同螺旋槳的形式。它的作用大體可分為:輪邊的滾動磨擦力,輪里的旋絞力和鉆頭螺旋推進的崩炸輻射力。這些力量無孔不入、變化莫測、極快極靈、無堅不摧。凡與對方接觸的任何肢體的任何部位立刻順著來力方向用螺旋自轉的順逆纏和公轉的正反旋,配合步法的進退,使敵來力變化方向,出現(xiàn)“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的效。同時用螺旋旋轉的輪邊力或輪里的旋絞力或螺旋自轉的崩炸力將對方發(fā)出或挫裂傷其筋骨,使之喪失戰(zhàn)斗力。
總之,在陳式太極拳的習練中,應在纏絲勁上多下功夫,對纏法要進行細致人微、一絲不茍的長期研練,才能逐漸達到“以不變應萬變,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境界。
太極不用力例解
在太極拳中,用力來達到制敵的道理很容易明白,但不容易理解。
1.不用力不是不要力。在推手或散手中,因人、因時、因勢……,根據(jù)雙方變化的需要,而恰到好處地隨著對方,在用力與不用力的轉換中,找出機會不使勁而達到可能達到的結果。如雙方貼身纏繞在一起,自身雙腿一松,不支撐自己的體重了,由于地球引力產(chǎn)生的重力作用,身體自然松沉下墜,產(chǎn)生了重力勢能。雖然僅有短暫時間,但自身不使勁而產(chǎn)生的重力,就可以結合技法加在對方身上,足夠戰(zhàn)勝對手之用了。當用完這"自身不用力"而產(chǎn)生的力后,腿部再不失時機的用點支撐力保持自身的平衡。
2.不用力不是沒有力,在特定情況下反而是有力。如雙方右反臂掌向我扇來,我以右手腕部或小臂部迎搭沾粘(掤)在對方肘關節(jié)上部,此時如果我右臂放松擱在對方胳膊上(自己不用力,或稱用零勁),對方反而感覺甸甸的,這是因為對方抬著我胳膊重量產(chǎn)生的力量。
3.借助于“用力”產(chǎn)生的形變勢能,“不用力”可以達到“用力”達不到的目的。如在推手或散手雙方你來我往的較技中,出手向對方面部推去,對方擄腕下壓,自己順勢放松不較勁,把出手抬胳膊時儲存的形變勢能和重力加速度產(chǎn)生的力量松沉到對方身上(機械能再利用),能合上對方的運動趨勢時,完全可以達到對方倒地的效果。一般情況下,對方感覺你就是沒用力,而自己也頂不上勁就倒了。如果這時你用力下按,往往是對方反而借助你用力下按之力支撐住身體。這就是拳友們常說的:有時候“用力”不倒,“不用力”反而能倒。肌肉是把化學能轉化為機械能而做功的,“不用力”是把舉胳膊時產(chǎn)生的能量在后繼的運作中轉化為動能。這種“非代謝能”對于保證戰(zhàn)勝對手所需的總能量貢獻較大,即“不用力”的水平越高。“代謝能”(自身肌肉用力)的需要量愈少,完成目標的經(jīng)濟性越高。這就為力量小的人戰(zhàn)勝力量大的人,身體弱的人戰(zhàn)勝身體強的人,年歲大的人戰(zhàn)勝年輕體壯的人提供一技術上的可能。以上僅是從力的因素來說的,當然實踐中還必然要結合其它因素。
我們在實踐驗證中逐步體會到,在武術推手與散手運動過程中,“用力”與“不用力”都是客觀存在的,“不用力”的技法成功使用,一般是在“用力”有一定基礎后逐步達到的。而要學會“用力”,又是在“放松不用力”的訓練過程中逐步掌握的。“用力”的技法沒有止境,“不用力”的技法也沒有止境;不經(jīng)過“放松不用力”的途徑難得“用力”之精巧,不經(jīng)過“用力”的修煉而難得“不用力”虛無之奧妙;“用力”與“不用力”交互為用,相繼出現(xiàn),相互轉化。依具體情況而言,“用力”與“不用力”可以達到相同的目標,可以達到不同的目標。“用力”可以達到“不用力”達不到的效果,“不用力”也可以達到“用力”達不到的效果。“用力”是“加兵于人”可以贏人,“不用力”是“不兵于人”也可以贏人,而在于哪個水平更高一些。正所謂“以剛制柔”是一種可能,“剛極能制柔”;“以柔克剛”也是一種可能,“柔極能克剛”。“不用力”的技法是與“靜”、“松”、“凈”緊密相聯(lián)的;是“招熟”、“懂勁”達到一定程度后應當修煉的,是攀登“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階梯。妙手空空,虛空無物;有中生無,一無所有;無中生有,應有盡有。愿天下習武者“用力”與“不用力”得心應手,達剛柔相濟,登空靈神明之界,拳學修煉圓滿。
武林前輩在實踐中深刻地體會到“用力”與“不用力”的奧妙。在“用力”達到一定水平時提出了“不用力”的觀點,向“不用力”也勝人的境界邁進。由于當時科學不發(fā)達,而沒能詳細闡明其科學原理是很正常的,人們的認識只能在時代的條件下進行,這些條件達到什么程度,其認識也就達到什么程度。由于“用力”、“不用力”說的過于簡括,容易使人們在理解上產(chǎn)生很大的分歧。我輩如果僅僅停留在“知其然”的水平就是膚淺的,還應通過艱苦細致的學習與實踐,達到“知其所以然”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