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講究的用意不用力,相信大家都是知道的,這也是練習太極拳的原則問題。然后在太極拳中有力量和重量的存在這也是經(jīng)常說到的。無論在太極拳中有什么樣的知識點需要掌握,都要全面的掌握。
從物理學的角度去看,物體都有重量,它是地心引力的作用效果。
關于用意不用力
王先生稱“太極拳和其它拳術的主要區(qū)別。是一個主張不用力,一個主張用力,不用力就是堅決地不用力”。
王先生這一觀點不知出自何處,因為堅決不用力的說法,筆者在太極拳譜上還沒有見到過。太極拳主張以弱勝強,以小力勝大力(“王文”的“以少力勝多力”欠妥)。王宗岳《太極拳論》(下稱“王論”)中的“有力打無力”也不是絕對的不用力,而是以小力勝大力。正像老百姓的口頭語所說的“你這個人,一點勁也沒有”,指的是這個人勁頭小,不是絕對地沒一點勁。所謂“用意不用力”,指的是不用僵力,不用拙力。目的是“從無力中求有力”。誠如楊澄甫所諺“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nèi)勁。即太極拳譜所云:‘極柔軟,然后能極堅剛”’。再如拳譜中的“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意到氣到,氣到力到”等等是說明意、氣、力關系的。絕不是什么“堅決地不用力”。翻開太極拳譜,談到用力的地方,隨處可見:“與人交手,手先著力”、“兩手用力要平均”、“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等等。打太極拳得用力,不用力你就動不起來。推手、散打更得用力。“引進落空”、“順勢借力”都得用力,只有力的大小、巧與拙之別,沒有不用力的太極拳。“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作用叫做力”。打拳、交手都在改變身體的運動狀態(tài),都得用力,不用力,何談拳。
拔的意思就像我們常說的那樣,用力氣把東西取出。
不用力,誰能把隱藏固體里的東西拉(拔)出來。往外拉,就要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運動狀態(tài)改變,就是用了力。就是按“王文”所說的“拔有提升和猝然拔地而起之義”來看,“提升和猝然拔地而起”可以不用力嗎?大概是不行。
“王文”認為拔不用力量的理由是:“用重量和由重量轉換成的浮量,即由沉浮間產(chǎn)生的擴散能量”,“而第一點的能量(動能之源)是由自重量(即地心吸力)開始的。由點及線、由線及面、由面及體、中間是不能有絲毫力的參加,只是在中正安舒的基礎上,順著對方的來力用意向一側偏沉,這是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的根據(jù),而偏沉又是‘四兩拔千斤’之理的形象化體現(xiàn)”。
什么是“浮量”?查無出處,《新華大詞典》上有“浮力”一一物體在流體(液體或氣體)中受到的向上托的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體排開的流體的重量。王先生可能是為了避免“用力”之嫌,用了“浮量”一詞,而沒有用“浮力”。實際上,在空氣中的這個浮力,是微不足道的,而且這個力只是向上托的力。不可能產(chǎn)生使人體動作(向下偏沉)的力量的。更不可能把對方“拔”動。“用意向一側偏沉”也好,“浮量”使之“偏沉”也好,反正你是動了,假如因此而“拔”動對方了,雙方的運動狀態(tài)都改變了,這就是用了力。至于“王文”所說的“第一點能量(動能之源)是由自由重量(即地心吸力)開始的”也是不能成立的。因為“地心吸力”,是地球吸引其它物體的力,力的方向指向地心。這個力量只能是向下,可以使空中的物體落到地上,是不能向上或擴散的。人和物體要想“拔”起(“提升或拔地而起”),必須用力克服地心引力,而不是也不可能調(diào)動這種力。
只要我們打到全身松沉、飽滿開張的狀態(tài)了,那么不用力就能利用地心引力。
關于“四兩撥千斤”
什么是“四兩撥千斤”,好多老百姓都知道是用小力撥動大力,這是個常識,但你要說“四兩拔千斤”,他們可能就莫名其妙了。所謂“撥”就是用手腳或棍棒橫著用力(推動或挑動),使物體移動。在太極拳運動中。“四兩撥千斤”,既有常識的~面,也有其特殊含義:太極拳家陳微明的解釋是“雖巨力打來。稍稍牽動,則我之四兩可撥彼之千斤,……我順彼之方向而引進。則彼落空矣”;李亦畬說“能引進落空,能四兩撥千斤,不能引進落空,不能四兩撥千斤”;《武當拳術秘訣》中說“乘人發(fā)勁之時,或推或挽或牽或托,均以乘其來勢,使之前傾,或借其來勢,使之旁跌,皆以我微弱之力,傾其猛壯之軀……”。這里的四兩撥千斤,就是引進落空,這里的撥字,包括了推挽牽托,而且都談到要用力,既沒有“拔”字意思,也沒有不用力的概念。只是“以我微弱之力,傾其猛壯之軀”而已。
關于“力從人借”。王先生說“太極拳主張用重量不用力量,主張力從人借,以自身的重量引出對方的力量,轉換而借之,這叫做借力打力”。我認為人體自身的重量是不具備引力的,只有地球才有引力。其二,太極拳的“力從人借”指的是“順人之勢,借人之力”就是順對方來力之方向,向旁撥轉,使之落空,實際上就是 “四兩撥千斤”,是用力,不是用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