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太極拳注重內(nèi)外雙修,既講究外在的練習,也注重內(nèi)在品質(zhì)的修養(yǎng)。今天小編就以形為話題和大家介紹如何“由內(nèi)形推動外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在以后的練習中可以作為參考,起到一定的作用。
學習太極拳并非努力即可,也需要掌握科學的方法和要領(lǐng)。
如何做到由內(nèi)形推動外形
一、學
首先當然要投明理之師懂拳理、肯教、真教、肯喂勁,不怕“教了學生打老師”。這就避免了以錯傳錯,誤人光陰。古人言:“教拳不講等于種田不耙。”要講清每一招數(shù),避免以錯傳錯。使學生走捷徑,不走或少走彎路。學生則要虛心勤學苦練,有一種我要學要練而不是要我學的嘲覺思想,肯動腦筋鉆研,勢勢認真潮不馬虎,把學到的理論知識通過實踐的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
二、練
學后馬上認真復(fù)習,照老師講的去練。楊澄甫宗師要求每天自一習七八次。當然,現(xiàn)在大家多數(shù)要工作學習,很難像過去那樣整天練,但早晚練它兩三遍,工作學習之暇可抓緊練一些單式。其實工間、排隊、洗菜、看電視、散步等都可有意識地疆一些單式。這是很重要的練習法之一。只要真正意識到練拳的重要性時間就有了。
正所謂熟能生巧,想要練好太極拳必須付出相應(yīng)的時間和努力。
練到一定程度就會進入無形的意念練拳,達到拳不離手境界。做任何一件事都有從不會到會、從生到熟、從初級到高級、從表面粗淺認識到深處的實質(zhì)追求的過程,這是人類的進取性.從而使人類社會不斷發(fā)展前進。當然進取要付出大量辛勤勞動和代價。太極拳是前輩留下的寶貴財富,我們要繼承和發(fā)揚,同樣要花時問和精力。要有信心、決心和恒心,無論盛夏還是寒冬都應(yīng)刻苦習練,從而健身祛病、享受美好人生。
三、拆
已學會一套拳架子,為何還要不斷拆架子?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包括文和武兩大體系,它們是相輔相成的.即文中有武,武中有文。
如今我們的太極拳是舉世公認的中國功夫的優(yōu)秀拳種之一,它含有中國文武兩大傳統(tǒng)文化,不僅武術(shù)技擊要求極高,而且練起來如行云流水、瀟灑自如,亦是文中有武武中有文文武即陰陽,陰陽為太極.故太極亦是文武之拳。因此它是高深藝術(shù),不可能一下或短期就入門.練到一定程度就會感到難以深入.這時就要老帥給你拆架子,目的是不斷掌握太極拳中的技擊要求,或把已掌握的東西變得更自如。每拆一次架子你就會感到有新味道。
學習之中,要注意思考,通過自己的感悟來增加自己的修為。
四、擺
擺架子是幫助自己正確地掌握練拳的要領(lǐng),不使練的過程中將關(guān)鍵內(nèi)涵滑掉。老師給擺正的架子會使勁路貫串,能隨能合并喂勁試出來。只有在學練拆擺上花過功夫的人,才有可能繼承和發(fā)揚、發(fā)展太極拳。通過拆架子、擺架子之后才能夠把太極的要領(lǐng)貫穿在練習過程中。練拳,首先要提起全部精神,所謂虛領(lǐng)頂勁,還要把方向和路線統(tǒng)一起來一七下相隨。要求:方向直(為實),路線曲(為虛屬陰)。不統(tǒng)一就散。
因此通過擺架子使拳架子正確是首要問題。要分清虛實,否則雙重。但虛實不能截然分開,練拳的不同階段虛實比例不同,由開始的大虛大實到成功后的不虛不實,方為太極,到此時拳才會運用自如,得一心應(yīng)手,才使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太極拳以虛蓋實,要求尾間中正,含胸拔背。故兩腿靠尾閭調(diào)整,上肢靠大椎來調(diào)整。
含胸拔背指揮氣沉丹田,沉肩垂肘指揮含胸拔背。腰、胯、膝、踝、肩、肘、腕節(jié)節(jié)貫串,故行氣如九曲珠。松肩要靠氣貼背,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練成別人不知我,我獨知人,這個過程只能通過拆擺、喂勁才能掌握。否則練20年也是徒勞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