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特點之一就是用意不用力,不管是在太極拳教學時還是在行功中都不要用力,而是用意。小編今天要說的是行功的幾大注意事項,行功實踐中意發(fā)揮著的重要作用。下面我們一起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
太極拳行功須知
所講的意指的是思維器官,無論是太極拳理論還是具體的時間操作中,所產生的認知都是在思想意識中反應出的。
習者有了這種意識要求后,在行工實踐時則必然會以這種意識要求去求達感性的認識,使自身的運動按照太極拳的理法要求進行。習者在這種運動過程中的感覺、思維和想象等等各種心態(tài)活動的總和,統(tǒng)稱為“用意”。
當太極拳的理法要求作為在行工實踐中所要取得感性認識的結果,預先在習者的頭腦中形成了意識觀念時,習者在行工實踐的活動中必然會以這種意識觀念來支配自己的行動。
因此,當認知對思想器官基和神經系統(tǒng)發(fā)生作用的時候,就會指示人體實現(xiàn)認知的要求。
太極拳能夠通過人的意識要求對隨意機能產生作用,使人體進行極其精微復雜的運動,這是人類特有的意識對人體所具有高級能動作用的結果。所謂“用意不用力”之力,指的就是沒有這種意識參與的運動結果。這種力沒有意氣虛實之分,用力過程簡單而缺乏變化,且容易暴露自己的意向,使對方有機可乘。
太極拳之所以提出用意不用力的原則,就是要通過人的意識的正確活動,將先天自然用能的習慣轉變?yōu)榫⑶擅畹膬葎拧?/p>
誠然對于初習者來說,由于對太極拳的理法尚不能正確的理解,意識還不能發(fā)揮其巧妙的能動作用,因而身不能由己,于是意氣跟不靈,行動不聽使喚。這些現(xiàn)象在初習太極拳的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只要習者弄清楚來龍去脈就會不斷地揣摩研究,不斷的提高意識并能隨機的支配。
熟能生巧,日久功深,那時周身節(jié)節(jié)處處皆能聽從自己的意識指揮,以至達到說有即有、說無即無、隨心所欲的境界。
懂得了太極用意的特點,再談用意的方法,習拳者或許不會有偏執(zhí)與誤解。
1、意念調控法
太極拳的動作形式如萬花紛呈,氣象萬千。其原始的貫串與結束都是通過意念調整、控制,始、中、終、轉均不離意,故有“形松意充”、“形松意緊”之論。在整個練拳的過程中意不能斷,不能散,不能堵,不能亂。
意念的使用是貫穿在太極拳學習的始終的,招式不停,則意不能斷。
意斷則不能“連續(xù)不斷”,意散則不能“周身一致”,意堵則不能“身心輕靈”,意亂則不能“虛實分清”。斷、散、堵、亂是用意中常見的偏頗現(xiàn)象,會影響運拳之效,須時刻警惕。
只有克服意的斷、散、堵、亂,才能形成起碼的基礎定力。意念調控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身形手勢變化及以意引氣,因此意念調控是基礎重要的用法。
2、口訣導引法
又叫語言誘導法。當我們默念或者出聲念某一條前賢總結的口訣并貫徹于動勢中時,似乎這種口訣就是一種神秘力量。比如默念“尾闖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刻刻留心在腰隙,腹內松靜氣騰然”。
開始念時不一定能句句詞詞落實,但是行拳久念則必落實無疑,且會有新的體悟。王宗岳的拳論、楊澄甫的習拳“十要”,都可以當作口訣來記誦,當然習拳者也可以自編口訣。
3、觀想情景法
觀想是用意的較高層次與實用方法。比如在預 備態(tài)中為了獲得全身松柔,我們可以觀想自身無衣無帽,無血無肉,白骨森森;還可以觀想自身如游絲,如輕煙,如微塵等。
為了獲得清靜拳境,我們可以觀想自己身處浩瀚海邊,微波蕩漾,或者身處絢爛繁花邊,空氣清新,陽光和照等。隨拳勢運作,某些動作名稱為我們提供了觀想引線。
如“觀音灑水”、“如來吞月”、“羅漢探掌”、“二龍戲珠”、“鳳凰展翅”、“金雞獨立”、“仙猴探海”等,隨動作要求及變化進行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觀想,必定會自然地提升意念的調控力度,這種力度是一種自在與自由,沒有絲毫的僵硬與勉強。
4、精神感應與憑借法
精神感應與憑借法表現(xiàn)為感應遂通、因敵變化、一觸即發(fā),是用意的高層次。習拳處于無意用意狀態(tài),靠的是靈神、靈氣、靈機,拳者感應與憑借的是說不清、講不明的靈機在調控運拳。
一趟拳運完,拳者似乎不知不覺而又清醒自如。返觀內聽,精精明明,聰聰慧慧,自在自由,不可測量,似乎有神靈在自身,讓自我輕如光影,柔若無骨,軟如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