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我國傳統(tǒng)武術的瑰寶,修煉太極拳貴在堅持。太極拳的好處是健腦益智,特別是在太極推手和技擊中,需要大腦靈活轉換。太極拳的特點是內勁的運用技巧,下面我們先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吧!
太極拳內勁的練習方法
內勁是練習太極拳核心、本質的功夫,不僅是技擊實力的體現(xiàn),也是保全真身和養(yǎng)浩然之氣的高級境界。
只有練就上乘的內勁功夫,才可以說太極功夫到家。太極內勁是一種充盈之氣和內在精神融合在一起的高級合成力,經過“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運勁如百煉鋼,何堅不摧”這樣長期氣斂入骨的鍛煉,會感到一種雄渾沉厚的內在勁力充滿身心。
雖筋皮柔軟于外,而腹臟堅實于內,外示安逸,內固精神,真氣充足。它既剛又柔,既柔又剛,剛柔相濟;既有方向,又無定向,八面支撐,渾身是手;既是實實在在的本體力量,又是虛靈變幻的內在意識。
太極拳的主要特點是以柔克剛、借力打人,但不是說絕對沒有內勁,功夫指的主要就是內勁,沒有內勁的功夫,也就失去了練功意義。
楊澄甫在《審敵法》中說,“與人對敵,先觀其體格大小,如身體大,必有莽力,我以巧應之;如其身體小,我以力攻之。”可見太極功夫并非全然無力,亦非被動應對。其妙處在于靈活機動,不使蠻力而已。
再如武禹襄所說的“若物將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都闡明了如何用力,何時用力,用何種力的觀點。那些認為一說到“力”和“勁”便不符合太極拳拳理拳法的觀點是膚淺的。
《太極指明法》上有“用勁不對,不用勁不對”,只要將“力”用在火候上,把握分寸,得機得勢,則內力越大,威力越大,效果越好。
修煉內勁,離不開練家子,在架子練習中發(fā)揮出內勁的力量,這樣才能讓你實現(xiàn)內勁的威力。
我們常說練架子時“先求開展,后求緊湊”,這并非有意識的追求,而是內勁或內意練到一定程度時,自然會渾圓深厚,動作由開展?jié)u趨于緊湊。
初練者需要加大訓練強度,但終衡量功力深淺的標準不在于動作的大小和底盤的高低,而主要在內勁功夫。外靜如山岳,內動如江河,沒有內勁,只講動作,則漂浮無本。
當內勁達到高深境界后,陰陽相濟,形、意、氣、力融為一體、歸于一心,不用走化即可用內功發(fā)人。武禹襄《四字秘訣》中所說的“敷、蓋、對、吞”功夫即指此。
“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老人靠的不單是手法身法,而主要是心法內力也。王大師當年躺于坑上,可將置于腹部的小米用內力彈到房頂,李大師當年與人交手,用中指微按對方肌膚,對方即感痛入骨髓,均可見內功非凡。
內勁學習的三字真言
1、通
就是要求內勁內氣通達四梢。當拳架練習正確熟練后,骨節(jié)和筋脈暢通,氣流運行不再受阻。正如“流水滔滔,先修河道”。
氣是一種抽象的東西,它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是極其細小的物質微粒,難以直觀地察覺,只能通過人物感覺器官,根據事物的各種變化而體現(xiàn)它的存在。
關于氣的理解,我們需要通過自己的感官去感受。
“氣”好似一種水,腹式呼吸似壓力器,丹田好似壓力容器罐,渾身經脈好似流水的管道,四肢是較大的管道,心是指導氣流的總機關,先用心意調整腹式呼吸,使內氣先沉于丹田,然后使丹田部位鼓蕩,加強壓力器呼吸的功能。
呼吸要做到深、長、細、緩、勻、柔,務必與動作合拍,通過呼吸使壓力容器罐向四梢送氣水。
2、充
就是要求內勁要充滿之意。當內氣能運行四梢時,還要追求內勁的充滿。通過逆式腹呼吸,使丹田的腹蕩性逐漸加強,在呼與吸換接時,要有稍微停頓,使丹田腹部充實圓滿,渾身上下就像打足氣的氣球,有外似棉花內似鋼的表現(xiàn)。
掌握好了“充”的要領,是有助于我們內氣的學習的。
此階段會出現(xiàn)手指尖有麻脹如針刺的感覺,手臂有膨脹的感覺,以致有愛莫能助,氣遍身軀的感覺。在格手時,掤勁充足,沾連粘隨勁增強,處處能與對方氣力相吸合。久練既有抗擊力,又有爆發(fā)力。
3、疾
指的是氣流的速度要快。內勁潛轉,要疾如閃電,“意之所注,氣即至焉”。在推手中,才能做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的境界,才能有依著何處何處擊的隨心所欲的功夫。
內氣疾,送氣快,關鍵還是用意,這里的用意,要有較復雜的想像,要刻意揣摩“調兵遣將”的練習方法,加速內氣運轉速度。
如向前必想后,有左必想右,有上必想下,有來必想回,有攻必想防。要有輕重剛柔、快慢虛實、忽隱忽現(xiàn)等形象思維練習,逐漸能在轉瞬之間完成各種想像及動作表現(xiàn)。
練拳時要先定好目標,循標求功。要頂勁領好,腰勁塌下,襠勁沉著合住,胯根撐開,撐圓,脊柱節(jié)節(jié)松沉,骶骨有力。
隨著呼氣而膈肌下降,氣沉丹田而充滿,重心下降而沉穩(wěn),內氣下行到足跟,腿勁如植地生根,蹬下而借力,腰胯要松沉而旋轉自如。內勁由脊背達于手臂,臂劃弧形微向前上方而去,運用在推動時,容易使對方失衡,腳跟浮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