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武者無不重視內勁的形成,無論是從太極養(yǎng)生還是太極實戰(zhàn)功能角度看,太極內勁都占據(jù)主導地位,太極拳的特點是中正安舒,學習太極拳太極拳實戰(zhàn),教你如何掌握太極內勁。
太極內勁與人體結構的關系
太極內勁的形成與人體結構有很大的關系,內勁是變化的、流動的,練習太極內勁,首先要了解太極內勁的特點。
當今人們可能很想通過現(xiàn)代的生理學或解剖學來看到這樣的變化,但是很可惜,目前的生理學或解剖學還不具備準確破解這種現(xiàn)象的能力。
但是我們如果用構建于中國傳統(tǒng)的醫(yī)學與武術理論體系之上的經絡理論,不必借助各種的儀器,而是直接通過對人體自身進行各種試驗與觀寮來解釋這些內勁,將有可能得到比較臺理的認識。
男人練太極拳能鍛煉出健美的肌肉,通過練習太極內勁能讓男人的胸肌更強壯,男人練習太極拳的好處非常多。
譬如:太極拳中重要的一種肌肉用力方式就是“節(jié)節(jié)貫穿”,很多技術都是建立在這“節(jié)節(jié)貫穿”之中的,這是老一輩武術家自身人體試驗的總結。
這“節(jié)節(jié)貫穿”是如何貫穿的呢?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的肢體像老蛇那樣蠕動,就是節(jié)節(jié)貫穿了。
很明顯,這種認識只著眼于易觀察到的大塊肌肉群所做的同種運動,因此是很粗糙的。實際上,“節(jié)節(jié)貫穿”重要的特征是,整個人體的各個肌群,在進行很精細的肌肉運動,因此必須存在一種精確的肌肉結構,能在同時間里互相聯(lián)系互相擠調作用。
這樣能使身體在不同情況下都能做到節(jié)節(jié)貫穿,太極內勁原理符合肌肉形成構造,可以有效的鍛煉肌肉。
是全身肌肉在通過鍛煉后產生的條有明確線路,能明確感受到的筋狀感肌肉,民間就稱之為“筋”。
在有些拳種的理論中,也說到“筋”的出現(xiàn)。但是據(jù)說這種“筋”是看得見的,而且很大,很粗,那么這肯定不是我這里所說的“筋”了。
太極拳練出的這種“筋”,是與經絡的走向有關的.它的“筋”路。很多與經絡的路線差不多,就是說經絡參與了這種“筋”的產生。
可以明確地說,這“筋”不是我們解剖學中的“筋”,而是一種肌肉感,一種磨練出來的,高度協(xié)調的,有一定線路的肌肉作用力形成的線路,給人的感覺就是條筋或多條筋在同時用力。
不同的勁力,有不同的“筋”。因此要練出各種筋來,是不容易的,要百練才能成“筋”。如果錯誤地理解成是解剖中的“筋”,你就發(fā)生了偏差,那么這根“筋”就無法體會到。
而且這種“筋”在身體中的存在不是條或幾條,而是密布身體,功夫越渾,這樣的“筋”就越多.越精細.越微小,控制身體的作用就越大。
太極拳內勁的作用
其一,內勁是太極拳的核心要素,是其作為中華武術氣功的重要標志。沒有內勁,是不能稱之為太極拳的,嚴格意義上說是不能稱之為中華武術氣功的。
正如民國第一高手孫祿堂在《太極拳學》中所言:“內勁是太極拳修煉的核心。”又有:“識得內功休再問,貫徹拳經千萬篇。”
《內功經》也云: “內功之傳,脈絡甚真;前任后督,行氣滾滾;井池雙穴,了勁循循。干變萬化,不離乎本,得其奧妙,方嘆無垠。”
其二,練真正的太極拳其實不是從套路開始,而是從內勁的勁道開始。有的人太極拳一招一式都打得很規(guī)矩很漂亮,但卻不懂內勁的勁道與技擊勢法,只是浪費時間在練習太極操而已。所謂“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是也!
其三,任何上乘的武功,都要內外兼修,并以修煉內勁為主。太極拳作為我國的四大內家拳之一,更是深具內外兼修的典范。
張三豐、陳王廷、王宗岳、陳長興、楊祿禪、武禹襄、李亦畬、孫祿堂、楊澄甫等歷代太極宗師的個人練功和技擊實踐經歷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內勁與發(fā)勁》也明確指出: “內家高境,周身一如,周身一丹田,周身一太極。勝敗不在招式,只內勁飽滿否,問都問不動,才算入門。
內家功夫本一,任何門派真?zhèn)鞴Ψ?,都是一氣所成,內勁所成,應用手法有了完整圓融之內勁,簡單手法即可成極高妙之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