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的體育鍛煉運動也增加了很多,太極拳教程便是其中一種。太極拳的特點是丹田的運用,在實戰(zhàn)中對勁有很多運用的技巧,我們一起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吧!
如何掌握太極拳的發(fā)勁技巧
習拳的人對勁應該都不陌生,大家都知道練太極拳用意不用力,其跟在腳,發(fā)于腿,主宰與腰,形與手指等,但是能真正理解的人又有幾個呢?
小時候大家都玩過撥浪鼓,一轉動手柄就發(fā)出咚咚響的聲音, 非常悅耳。鼓兩邊栓著小球的繩子是無力的, 當你轉動那面鼓時,鼓兩旁的拴著的小球也會跟著轉動。
你將鼓轉得越快,小球也會轉得越快;聲音越大.把你的身體當作是那面鼓,你的手臂是球,當你轉體時,你的手臂也會跟著轉動;你的手臂越放松,就會轉得越快;你的身體轉得越快,你的手臂也就揮得越快。發(fā)出的力越大,而這就是擊球的全部秘訣。
太極拳是內家拳,是一項整體運動,練習太極拳要求做到內外三合,即內三合和外三合,太極拳將肌肉與意識機密相連。
簡單的說,任何的發(fā)力,都是利用重心的轉化,以身體隱形存在的中心線為軸旋轉發(fā)力。這個中心線,如果從頭頂穿脊椎投影于地面,形成一個點,這個點與雙腳的點形成一個三角形,這個投影點決定身體的穩(wěn)定性。
“撥浪鼓”來比喻人體運動。當“撥浪鼓”轉動時,以鼓柄(中線)為軸,鼓身(體)帶動鼓臂(肢),將鼓錘(手,足)自然擺動。鼓臂及鼓錘擺動的方向、頻率和幅度,源于鼓身轉動的速度及傾斜角度。
人體運動力要從中線擴散到軀干,從軀干傳遞到四肢末端,由于人體四肢并非是被動物體,所以在傳遞的過程中,將各局部的力連接在一起,使力量成為一個整體,為人體充分發(fā)揮力量打下基礎,這就是以體帶肢的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需要我們用手去操作,如果要求某個人用腰做事,馬上就會變成笑話,可是練太極拳要求以腰帶動四肢,由于生活習慣的影響,很多人喜歡用手練拳。
很少想到用腰練拳,因而上身得不到松柔的鍛煉,胸,肩等部很難靈活,推手時易為對方所乘,不會走化了。現(xiàn)在開始練太極拳時要改掉以前的習慣,用腰來練拳,要像和尚念經(jīng)一樣。
心里不停念叨手不動,手不動,腰動手不動。多想一想撥浪鼓,對太極拳功夫的提高會有很大的幫助。
太極拳發(fā)勁要領
一、不可用慣性發(fā)勁
在太極拳鍛煉中,任何發(fā)勁的動作,都不要采用慣性打出,一定要腳踏實地、轉腰發(fā)勁。
比如要打一個“通背捶”發(fā)勁動作,架勢是:左弓步,右腳后蹬,左掌上托,右拳向前打出。要先出左腳,腳的跟部著地,快速向左轉腰,帶動左掌上翻,右拳前打,使動作沉著有力、穩(wěn)重。
練習時,要注意重心的下沉,以保持自己身體的穩(wěn)定和平衡。
如果左腳、左掌、右拳同時出去,這種慣性打法會使重心不穩(wěn)、漂浮無力、動作不穩(wěn),會產(chǎn)生跳躍現(xiàn)象,不符合太極拳規(guī)格。
不論扇通臂、野馬分鬃、雙叉掌、進步雙捶、搬攔捶等等,凡是發(fā)勁快打的動作,均不采用上下肢和腰同時出去的打法,要先出前腳著地支撐后,再抖腰帶動上肢發(fā)勁,這樣打出去的勁干脆利落、定勢沉穩(wěn)。
二、發(fā)勁要動短勁長
每個發(fā)勁動作,在發(fā)出之前不可拉長運行線路,要以腰帶手、腰為主宰。
腰在太極拳的練習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我們身體力量的源泉。
腰的旋轉不超過45°,掌(拳)后拉不過隙,后腿不做下蹲姿勢,腰勁突然抖出,襠勁變換,全線出發(fā)。
如此發(fā)出的勁,可謂動短勁長、氣足力猛。
發(fā)勁的原則是:其根在腳、發(fā)于腿,腰為主宰,形于手,要注重力從脊發(fā),不致成為浮在上面的手臂勁。
震腳后腳提起不宜過高,離地面要近,腳下震時出聲要脆,上身不可出現(xiàn)一拔一蹲的形狀,也不要把下震一邊的肩膀偏低,這主要靠下震腳的腿彎曲度來調節(jié)上身的平衡。震腳要輕靈活潑,不犯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