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中華武術,習練太極拳要掌握太極拳技法與沾粘連隨,粘勁在太極推手中有廣泛運用。太極拳的特點柔和緩慢,通過學習太極拳能提高太極拳技擊能力,下面隨著太極拳教程練習一下吧!
太極拳技法與沾粘連隨
太極拳主張后發(fā)制人,學習太極拳要掌握太極拳的技法,在太極拳實戰(zhàn)中,要掌握對方的動態(tài)。
1、堅持舍己從人,即后發(fā)制人的技法原則
“舍己”,即要求走黏運動必以聽勁為依據(jù),不能主觀盲動。“從人”,也即“后發(fā)”,令對方先黏先走(先動)。如此,在粘黏連隨的前提下,彼一動就會給我一定的感覺,成為信息的來源。有推手經(jīng)驗的人,就能從中判斷出對方的動機目的,以及其勢、力的運動方向、快慢、長短,勁的強弱程度,使自己的“走”、“黏”應對、包括粘黏連隨的分寸,自然做到心中有數(shù),恰當其可,無過不及。
前人指出,“不運不覺,不動不靜”。換言之,先運先動者,必不能知人,反為人知我。后運后動者,才能有條件“我獨知人”,而“人不知我”。聽勁、知人,必須以從人、后發(fā)為前提條件。否則,技法運動便難以分寸恰當,于被動中把握主動,后發(fā)先至。
學習太極拳要學會動靜結合,在動中求靜,靜中有動,經(jīng)常學習太極拳能提高大腦思維能力。
2、堅持以意行氣,不用硬力的原則
以意行氣,即在運動時氣血要能通達體表,四梢(手之頂端),這是太極拳勁法訓練的需要,也是剛柔相濟的條件。欲要以意行氣,首先應排斥拙力,使全身內(nèi)外極其松靜。如此,不僅能使動作輕靈,肌膚的知覺能力也會達到高的靈敏程度,保證聽勁、知人、粘黏連隨更為及時準確,進而“黏依跟得緊”,避免“丟、匾、頂、抗”的病手。
拳論指出,“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極柔軟而后能極堅剛,能呼吸然后能極靈活”。又說“手慢讓手快,有力打無力,是皆先天自然本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這都證明,太極拳技法不以速度、力氣為能,主要依賴神意為統(tǒng)帥,以意行氣,聽勁、知人準確,走黏應對,“因敵變化示神奇”。若使用硬力,就等于相對的先攻先動,把自己的意圖過早地暴露于人,易為對手所乘。
3、堅持神宜內(nèi)斂,以靜制動的原則
神宜內(nèi)斂或神不外散,即要求精神高度集中。斂神,在太極拳技法中具有決定意義。否則,即使在粘黏連隨的條件下,也難做到聽勁、知人。以靜制動,既是舍己從人、后發(fā)制人的前提,也是斂神、知人的基礎條件。因為包括心靜和身靜兩個方面,心靜與斂神互為條件,也是聽勁、知人的前提;身靜是太極拳技法特定運動形式――粘黏連隨的核心,身手能動中寓靜,才有利于聽勁知人,走黏舍己從人,無過不及。
沾粘連隨是太極拳的核心技術,掌握其中的運動規(guī)律,可幫助你提升太極拳境界。
太極拳的技法運動,拳論要求為“視動猶靜,視靜猶動”,或說“靜中促動動猶靜”。靜為基礎,動為主導,動靜陰陽相濟。非動不能決勝負,非靜不能聽勁知人。然太極拳的“黏”(反擊),不可設想為每“黏”必決勝負,以弱勝強,不可能速戰(zhàn)速決。但卻要求,不發(fā)(反擊)則已,一發(fā)必中。這就給聽勁、知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切與聽勁、知人有關的技法因素,必須使其充分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斂神、求靜,無疑是聽勁知人的重要條件,也有助于以意行氣,避免硬力。
太極拳所有的技法、勁法因素,都是相互關連,相輔相成的,除上述各專項基本功之外,諸如虛實、剛柔等要求及步隨身換,手隨身運,腰帶四肢,周身一家等許多具體運動方式方法,也都與聽勁、知人和粘黏連隨存在著一定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和影響。然而,欲要掌握太極拳技法,必須進行推手訓練。
訓練的重點內(nèi)容當然是反法規(guī)律的認識和掌握。但技法的應用,就必須借助聽勁、知人和粘黏連隨的運動形式。離開了特定的運動形式,技法、勁法就失去寄托,技法也就難以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以弱勝強的理想又何以能實現(xiàn)呢?
太極拳技法整體性原則的應用
整體性原則告訴我們:按一定規(guī)律構成的有機整體的功能,并不存在于某個要素之中,而是存在于諸要素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上。當我們討論某種著法的功能時,不能只分析它的局部用力,而必須分析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
太極拳以《易》為理論基礎,以兵法作為行動方針,以獨特的掤勁和螺旋運動貫穿始終。拳論曰:“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徹底了解了陰陽的理論,亦即認識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法則,也就真正懂得了太極拳的奧妙。但如何掌握陰陽道理及其配合變化,以及陰陽變化之理在拳法中的運用,確是關鍵。
太極本身是一個整體,太極拳猶如一座建筑物,十三勢則是它的建筑原料。在手法上為掤、捋、擠、按、採、挒、肘、靠八法;在步法上為前進、后退二法;在眼法上為左顧、右盼二法,在身法上為中正一法。由于筆者拳法學自洪均生先生一脈,故在以下舉例講解的時候多以洪先生所授技法加以研究。就十三勢而言,洪先生所傳與其他各式在原則上并沒有差別,但在講解和動用中卻大有不同。下面以“捋”的結構和功能為例,試用整體性原則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