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可以經(jīng)常練習(xí)吳式太極拳,掌握吳式太極拳的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快拳和散手,這樣才能更有效的進行練習(xí)。那么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隨著吳式太極拳教程來了解一下吧!
吳式太極拳的快拳和散手
太極拳是非常講究姿勢的,不是不要用勁,正如強調(diào)用勁時不是不要勢,勁就是順勢而出,瞬間的爆發(fā)力。
它寓于無形之中,接于有形之表,難以言傳。勢,是內(nèi)勁的載體,沒有勢,勁就表現(xiàn)不出來。
你把拳頭握得再緊,放在腰間不靠“勢”沖出去,或沖出去的后不講速度和質(zhì)量,同樣沒有勁力可言。太極拳講的勁、勁力特指內(nèi)勁。
它與勢法本身的勁不是—·回事。勢的本身是動態(tài)過程,動態(tài)的事物或者是人都會存在“勁”,這是自然力,或稱本力。
例如你無意中撞倒了一個小孩,那是肢體的質(zhì)量與一定速度的結(jié)合。
它沒有意念調(diào)動下的內(nèi)聚力,就不可能產(chǎn)生真正的內(nèi)勁,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勁”,同時便會很快就收住、停下。因為“有意”與“無意”發(fā)出的勁是不同的。
在太極拳武練的快拳和散手中,假如已在勢法中間用了大的力量,或肌肉太緊、不放松,到了勢結(jié)束時同樣發(fā)不出大的勁。
所以太極快拳和散手一般不在勢中用力,而盡量放松。越是放松,速度才越快,后發(fā)的勁也才越大。
吳式太極拳的兩大步法
1、前進
這吳式太極拳前進步法中,就包含了三大動作,分別是弓箭步、逼步、連枝步。
人體的對應(yīng)竅位是會陰穴,屬腎經(jīng)。如欲前進,意想會陰,眼神向前上看,有助于順暢前進。
弓箭步為今名,即后腳尖外移約45度,踏實,腿略伸直,前腳向正前方邁出~步,腳尖朝正前方,全腳掌著地踏實,膝前弓至小腿垂直為度,身體正向前腿的正前方。如摟膝拗步等拳式。
舊名“(上面坫,下面瓦)步”(音店,支也),較形象、準(zhǔn)確,因它也點明了運作之法,舊稱這是吳式太極拳的獨特步法。
腿膝曲蓄,足尖略揚,前進之腿提起的高低度要合適,要既輕靈又沉著。
如果想要學(xué)好這種步法,就必須考后面腿的力量,只有后腿的支撐,這樣才能快速踢腿。
腿膝曲蓄,足尖略揚,前進之腿提起的高低度要合適,要既輕靈又沉著,虛邁實放,即運作輕靈,落地后沉著。
初練者如真能循規(guī)蹈矩,會感到運動量很大。吳式太極拳前進之步,均原于此步。逼步,乃是舊 名,現(xiàn)不見有此名稱。
此步乃前進后隨進之步。腿必須有前之勁,進而逼之。如中架子之如封似閉便是,現(xiàn)之練大架子者,大都已舍去 不用。
上面所說的連枝步在如今很多流傳很廣的招式中,已經(jīng)不見蹤影了,但是老架子里面還是存在的。
方法是兩足均略下蹲,前足才出,后足即緊跟而上, 前足向前,后足外撇,兩足呈45度。 前足為實,后足為虛,足尖點地。如 高探馬穿掌便是。
2、后退
此步法中,只有一個半馬步。人體的對應(yīng)竅位是祖竅穴(即印堂穴),屬心經(jīng)。如欲后退,意想印堂,眼神向前下方看,便會順暢后退。
半馬步為兩足并立,右足退后一步,足尖外移45度。踏實,曲膝下蹲,前足尖朝前,身體半斜向前腿方向。倒攆猴拳式便是。半馬式,舊名后(上面坫,下面瓦)步。
因吳式太極拳有進生退死的說法,因而拳式中向后退步,只有倒攆猴一式,乃是以足尖點地,足跟后落實。其余與(上面坫,下面瓦)步同,不過反其方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