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化氣為神,練神還虛,進入虛無的“神明”境界,很淺顯地說一句,就是一身充滿的精、氣、神三件東西,已融合為一,也就是人體上的神經(jīng)組織,筋肉組織,內(nèi)臟不隨意肌組織,血管,呼吸器官等各部,均到達強健而不可思議的地步。
這時一舉手一投足,看似柔綿無力,實則無堅不摧,功勁似有若無,形影飄忽莫測。意氣先要能分得開,然后才談得到能以意行氣。
能以意行氣,才能以氣運勁而遍及周身,想開就開,想合就合,開后還可再開,開中有合,合后還可再合,合中有開。
返觀社會上眾多的太極拳習練者多是從“行書階段”開始學習的,缺少了傳統(tǒng)太極拳的基礎體認功夫階段的訓練,故難以步履太極拳藝的巔峰!
完成傳統(tǒng)武式太極拳第一級階段后身體內(nèi)部會產(chǎn)生一些獨特的感覺,例如“灌水銀”的感覺、“中空感”、“高大感”、“阻力感”感覺等等;“灌水銀”的感覺就是整個身體好象一個膠皮袋,其中盛滿了水銀,備感沉重又忽悠忽悠地蕩來蕩去。
其感覺遍及軀體及四肢;“中空感”是身體像一個很輕很薄的氣球,外皮極其敏感,內(nèi)里空空如也,西山懸磬也;“高大感” 就是整個身體好象是立于山頂?shù)木奕?,巍峨屹立,高大無比。
“阻力感”就是整個身體好象深入水中,微微移動,阻力備增,不僅僅四肢有,而且整個軀體均有此感,不僅身體與空氣之間有此感,而且身體內(nèi)部亦有沉重又粘稠之阻力。這時便有了初步的氣。
氣是習煉太極拳達到一定水平時人體內(nèi)部自我產(chǎn)生的一種感覺,似乎像氣流或氣團,古代養(yǎng)生家稱之為浩然之氣!拳論中的“氣沉丹田”、“以意行氣”、“以氣運身”均是指的這種“氣”。
它并非人口鼻呼吸之空氣流體,萬萬不可將之混為一談!“以意行氣”到一定程度,身體內(nèi)部在統(tǒng)一的運動指揮下之協(xié)調(diào)能力進一步加強,上下相隋、周身貫串,行拳中只是感覺到在濤濤江海中身體各部分有機地作彈性伸縮。
一動一靜互為其根,虛實開合盡在其中,好象身體內(nèi)部的骨骼不復存在了,只是筋肉相連,動作柔順自然,一舉一動均流暢和順,這時的拳便產(chǎn)生了“柔”,繼續(xù)用功,工久積柔多了就會產(chǎn)生剛,即一種富有彈性的松彈勁,從量變到質(zhì)變。
此時之剛是經(jīng)過多年的傳統(tǒng)武式太極拳的基礎體認功夫階段的訓練而得來的,是在“繞指柔”的規(guī)矩中煉出來的“百煉鋼”,也稱“彈性勁”或“內(nèi)勁”。
這種勁極柔軟又極堅實,在松和自然中體現(xiàn)出堅韌地曲折之力,又可在柔韌的彈性運動中體現(xiàn)“松而不懈”、“柔而不軟”、“緊而不僵”、“堅而不硬”的特點。
此剛?cè)岵⒎怯幸庾鲎鞒鰜淼膽B(tài)勢,而是功夫達到一定程度的自然體現(xiàn),既非外形姿勢,又非惺惺作態(tài),而是由大腦意識控制自內(nèi)而發(fā)的氣勢,太極拳不在樣式而在氣勢即是指此也。
練太極拳講究“靜”有三種境界
(一)身靜
呼吸平穩(wěn)深長,即“氣沉丹田”。中國稱丹田有三:臍下為下丹田;心窩為中丹田;兩眉之間為上丹田(見《抱樸子·地真》)。氣沉丹田是指精神含蓄?!饵S庭經(jīng)》:“丹田之申精氣微,玉房之中神門戶。”其道理即在于此。
(二)心靜
指動作輕靈貫串。中國古代以“心”為精神上之主宰。動作輕靈貫串,即是表現(xiàn)精神上已能高度集中,無旁駑之弊。
(三)意靜
指身舒展自然,即為無為之至高境界,不是簡單能達到的。必須經(jīng)過長期刻苦的鍛煉,而且需要有極高的"悟性"。
打太極拳的四個腿功
1、樁功
兩腳開立與肩同寬,雙腿屈蹲站立。頭正身直,雙目垂簾向前下方斜視,含胸拔背,斂臀收腹,氣沉丹田,周身放松,呼吸均勻自然,舌抵上顎,雙手合抱于腹前,指尖相對間距20厘米左右,初學者站樁3到8分鐘,隨著功力的增強,時間可逐漸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