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太極拳,我們需要掌握好當中的要領(lǐng)和技巧,對于楊式太極拳,現(xiàn)在學習的人非常多,相信都是被楊露禪的英勇事跡所影響著,學習楊式太極,我們不僅要練好基本功,同時要掌握好相關(guān)的心法要領(lǐng)才能將其學好。
楊式太極拳,重視內(nèi)在修為的提高,需要我們做好以下四點。
一、心往無處想
太極之心有四項,一用心(含感知、記憶、想象、思維等),二專心(含精心、耐心等),三胸前十字中心,四心臟。前兩項帶主觀性,后二項是客觀存在,當然主客觀不可絕然分開。
本文重點談用心與專心。練太極拳時總是強調(diào)靜心、凈心,佛門的修煉家也為我們提供了極為寶貴的經(jīng)驗。安頓其心、降伏其心、心無所住、清靜于心,修煉太極拳的過程中清凈須貫穿始終,修煉者須時時關(guān)注。
學習楊式太極,關(guān)鍵就是讓自己心靜下來,不要被外界事物所影響。
舍此別無他法。心往無處去想,即想之不想,可達清凈境界。此所謂心如止水一波不起,心如古井萬念俱無。在這個過程里,練太極拳者可以通過動作套路以一念代萬念以至無念。
動作套路之念隨練習的熟練而趨于自動化與自然化,反復(fù)訓練即可自悟自覺而達無處之想之境。
二、意在似中用
所謂“似”,即若有若無,隱隱約約,恍兮惚兮,如醉如夢。太極拳的用意有無窮的奧秘,煉意是真假太極拳的分水嶺,煉意的狀態(tài)又是太極拳水平的標尺。但如用意太過(或執(zhí)著),必干擾心神的安閑,造成神思的散亂與動作的僵拙。
集中注意力,在練習楊式太極拳過程中控制好自己的意念。
用意的關(guān)鍵在于陰面用意,即陰用。何為陰用?陰引陽行,負陰抱陽。前人認為用意分陰陽,有意用意屬陽,無意用意屬陰。用意的目的是引氣,氣也分陰陽,外氣屬陽,內(nèi)氣屬陰,內(nèi)氣中的元氣是陰中之陰。
無意用意與內(nèi)氣自然和合成氣球,或體前、體周或手中,形成催發(fā)身形與手勢變化之趨勢,驅(qū)動并促使外形的變化。用李可染大師談繪畫技藝的訣語,此謂之“淡”。淡者,恬淡,清淡,似與不似又何其似。
三、拳在水中打
此“水”非水,是一種意境。“拳在水中打”即畫弧走圈、舉手投足、轉(zhuǎn)胯動腰中,似乎行進在水中,在水的阻力下運作。這是從外部來著眼的。從內(nèi)觀之,水分有色之水與無色之水。有色之水有紅、黃、紫諸色,以紅為主,血液是其主要形式。
無色之水是身體內(nèi)部分泌滲出的體液,如汗液、淚水、口水之類。有色之水靠循經(jīng)走脈遍布全身,主要通道是血管。而汗液、淚水、口水則除依靠血管運行外,還依賴肌肉、骨骼、臟腑的空隙與網(wǎng)絡(luò)組織(包括經(jīng)絡(luò))的營運與潤化。
尿液、汗水、痰液等污水的通暢與排出不可復(fù)返,于人體有利;而口水的潤化則不可排,排則有害。習拳者在外關(guān)注水情景中運作,在內(nèi)關(guān)注口水的潤化,拳品會自然提升。
拳要打出漂浮感、沉重感,要巧妙利用地心引力,動作的正反扭環(huán)、沉涌漂沒會顯現(xiàn)水浪波蕩,自然而然就有了乾坤自在手中轉(zhuǎn)、人體處處皆太極的感覺,便可逐步將拳打到每個細胞中、每絲肌內(nèi)里,深入到每個毛孔乃至每滴骨髓中。
如果練拳時有拳在“水”中打的情景呈現(xiàn),拳趣必妙不可言,拳效必出乎意外。
四、法在虛中行
修煉太極拳有八萬四千之法門,高的境界是實現(xiàn)不法之法。但這一境界不是一次性、飛躍式達到的,必須分三步過渡。筆者現(xiàn)以“白骨觀想”為法門求得“周身輕靈頂頭懸”為例加以說明。所謂“白骨觀想”,指運拳者假想自己的身體如一副骨架,沒有血肉,沒有衣著,沒有五臟六腑,全身上下輕飄飄、虛靈靈、白森森。
在此種意境中行拳,身心必定兩輕靈,頭不懸而懸,后達到的深層境界應(yīng)該是輕盈虛靈如一紙、一葉、一影而已。在這個過程中有三個步驟:
1.實法階段。先須扎扎實實進行觀想訓練,一塊一塊骨頭進行觀想,意念在褫退肌肉后白骨顯現(xiàn),其操運過程中心法顯得十分重要。
2.半實靠虛及虛實互轉(zhuǎn)階段。從預(yù)備式始,便有白骨森森的觀想與感覺,然而運拳中這種感覺則時有時無、時斷時續(xù)、時顯時隱,白骨感漸漸茫然、渺然、不真切。這個階段需要經(jīng)過稍長時間,隨練拳深入上述感覺會向虛靈空無轉(zhuǎn)化。
3.虛法階段。白骨不再存在,什么都沒有了,運拳時輕靈靈、光閃閃、柔軟軟、松活活。此時,也只有在此時,才可能出現(xiàn)孫祿堂先生描繪的太極境界:道本自然一氣游,空空靜靜難求。筆者冒昧添上兩句:心在無處拳似“水”,意在似中法還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