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勁以曲蓄而有余”者,要點亦在陰陽相濟之道和陰陽互易之理。
李雅軒論“勁”,有五種硬勁、僵柔勁、松軟勁、輕靈勁、虛無勁。后三種勁,都須貫串陰陽并存、陰陽轉化之拳理,才能清除硬勁而臻其松軟、輕靈、虛無。
得輕靈勁,才可入神明之門;得虛無勁,方能階及神明。曲蓄二字中,曲為動,屬陽,蓄為靜,屬陰,陰消陽長,陽消陰生,曲蓄交替如車輪轉動,進而積蓄能量而為內功;外形動作皆柔性曲線,行而為拳。功和拳,亦有陰陽相生、陰陽并存的基本道理在。
道家的《陰符經》下篇有兩句話:“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自然之道”,即自然天成的動態(tài)系統(tǒng)平衡震蕩態(tài)是也。凡動態(tài)系統(tǒng)平衡,無論大小,其能量場必定大,效益亦大。
所謂之“天地萬物生”,當然亦包括內功與外拳之生。陸潛虛注釋上述之文曰:“浸者,漸漬不驟之意夫陰之勝陽與陽之勝陰,皆自漸進。”如此無斷續(xù)的漸進狀態(tài)之陰陽轉化,乃是動態(tài)系統(tǒng)平衡的自然之道。
學練太極拳42式,陰陽相依相生,其過程就是“浸”與“漸”,即“運勁如抽絲”之謂也。不松、不軟、不輕、不靈、不勻,就不能體會陰陽之道,當然也就沒有可能練得什么內勁、內功。
中醫(yī)古論曰:“陰陽離決,其人乃絕。”太極拳42式亦如是有陰無陽,就不是太極拳42式;有陽無陰,有外而無內,有動而無靜,有形而無神,僵硬掛帥,拙力當家,學上十年八年,當然也算不上是太極拳42式。
拳理是道,為虛,拳架是形,為實。偏于練拳架而舍拳理于十萬八千里外,就叫做有陽無陰。此拳當然也不是真正的太極拳42式。
舉一個很小的實例來說:學拳者大抵十分熟悉的攬雀尾式中的按,為雙臂由曲而直,雙掌向前推出,右腿逐漸彎曲,成為實步,左腿漸直,變?yōu)樘摬健?/p>
如以陰陽界分,自左腿彎曲為實的后坐式,向前推掌時,乃以自右向左的極輕微的轉腰,帶動右肩、臂、肘、掌前行、上行、意氣鼓蕩在右上肢,偏實為陽,左上肢則虛隨為陰,除小臂有轉動外,左右兩掌尚須微微外分,為開,屬陽。
只此一瞬間,右上肢由虛變實,即陰消陽長,左下肢則由實轉虛,即陽盡陰生。此時雙掌再內移,則由開轉向合,意引氣行,由右掌收斂,經過丹田及腰脊,而轉向左掌,腰部即改為自左而右輕微轉動,帶動意氣所注之左掌向前,右掌虛隨之。
凡此種種動作,皆為弧形,皆以小之力為之。從力角度而言,左右上肢皆因輕微之力而動,不同者,惟在意氣始終在全身、四肢圓轉運動,自左而右,又自右而左,似有似無,鼓蕩不息,從而分陰陽,并勻靜輕靈地交互轉化耳。
練此攬雀尾式“按”之動作的通弊,在于:周身僵硬,無轉腰,無虛實,雙掌平行同力推出,右腳用力后蹬,而棄絕圓轉如意、周身一家之道,失卻陰陽之理。這就大大違背了楊澄甫“弗惟外之是鶩,而惟內之是求”的本意了。
太極功法的陰陽哲理
太極拳是我國傳統(tǒng)武術中的瑰寶,練太極拳一定要體會拳論中的陰陽變化,在陰陽變化中找到練拳的意。
拳譜上常見太極十三勢之說,在理解中,有人把十三勢說解成十三個姿勢,這是不正確的。
實際上太極十三勢是十三種方法,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講的掤、捋、擠、按、采、捌、肘、靠,進、退、顧、盼、定。其中前八字是八種手法,后五字是五種步法,即俗稱八門五步,或稱八卦五行,都是指這十三法。
太極拳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太極拳中的拳理拳法如同日常生活中為人處事之道,太極拳具有教育意義。
懷抱八法,也就是指八種手法,而這八種手法又與文王八卦方位圖有嚴格的四正四隅對應關系。
太極拳理屬內家拳種。因此,八卦方位與人體對應各有其竅,而每竅在人體經絡臟腑中又各有其位。
這樣在太極拳運行中,以意引氣,按竅運身,意到氣到,氣到勁到,這就是太極拳內練要義的根本所在。實踐證明,太極拳久練得道者,不但在技擊上可出奇效,在保健上也會起到祛病延年的效果。
太極拳的陰陽變化能調節(jié)人體的陰陽平衡,具有養(yǎng)肝護肝的作用。老年人練習太極拳還能防治骨質疏松,降低摔跌風險。
為了使大家確切了解太極八法所屬經絡臟腑竅位,與八卦的對應關系,現按八法順序詳述如下。
1.掤在八卦中是坎,中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