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中的手法很多,每一種手法都有它的獨特之處。太極拳中的散手在實戰(zhàn)中,它的主要目的就是控制住對方。太極拳的制敵方法,在散手中發(fā)揮到了一定的功效。它的作用前提就是能正確的掌握。
1.靜制動:從詞的大意上就知道,意識就是說以自身靜去制動,一定要心靜。
太極大師郝為真曾說,實戰(zhàn)時,面對敵方的快打亂攻,要“不慌不忙,順手牽羊”,這確實是太極散手中重要的一個法則,也是“藝高人膽大”的本質(zhì)反映。要做到此就要注意克服心浮氣躁、身子亂挪、手腳亂換之病。拳論云:尚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胡扭亂擺,難抓要害。只有除凈浮躁之氣,才能產(chǎn)生沉厚之力,只有內(nèi)之虛靈不昧,肢體方可層次清明。雖然動作由開展往緊湊處演變,但更能有效地致敵要害。
2.柔制剛:主要是指引進落空和沾粘連隨。拳論云:太極之武事,外操柔軟,內(nèi)含堅剛,所難者,內(nèi)含堅剛而不外施,終以柔軟而迎敵,以柔軟而應堅剛,使堅剛盡化為無有矣。所以在散手盤纏之時,決不可失其綿軟。只有平時下功夫研究體會何為輕重沉浮之手和圓活無方之軀,方可在散手實戰(zhàn)中遇剛則柔,遇柔而沉,克敵制勝。以點制點:是指在太極散手對打中,通過與對方點與點之間的接觸,將對方某一部位管制拿住或擊打出去。點穴是以點制點的一種特殊形式、高級階段,其技法相當高深,關鍵要素是部位、力度、指法和內(nèi)功等,難以盡述。
3.以點制面:它指的是自身的部位與對方的身體接觸,然后將對方關節(jié)沒法動。
這兩種情形集中體現(xiàn)在“拿”、“發(fā)”和“粘”等具體功法中。以面制面:若雙方實力相當,則很難通過“以點制點”或“以點制面”的方式將對方輕松制住,此時在雙方身體較大面積的接觸下,施以沾、
粘、連、隨諸功,方能使對方全身受控。我們通常所說的“貼身靠”就是以面制面的典型動作。
4.以心制心:主要是指在戰(zhàn)略上要以壓倒一切的氣概藐視敵人、震懾敵人,實施攻心戰(zhàn)略,以虛靜之心,隨時調(diào)動攻擊力。太極功夫深厚者,眼神眉宇之間、拳架姿勢之內(nèi)自然會透露出一種威風虎勢,這種氣勢會給對方的心理造成巨大的恐懼力。臨威不懼、臨陣不亂是戰(zhàn)勝強敵的先決條件。要有敢打必勝的威勇,主張膽氣為先。項羽的“力拔山兮氣蓋世”,岳飛的“上馬如無敵天神”,莫不是以膽氣、神威攝敵魂魄。拳諺云,“相對如嬰兒,舉手不能逃”,“形如摶兔之鵠,神如撲鼠之貓”,都是指在神態(tài)、氣勢上藐視對方,使其觸目驚心,不戰(zhàn)而輸。武禹襄在“敷蓋對吞”四字秘訣中說,“運氣于己身,敷布彼勁之上,使不得動也,以氣全吞而人于化也”。李啟軒先生通過自身的細心體驗,更是感覺“敷”字的奇妙,他在《敷字訣解》中說:“敷,一言以蔽之,氣雖尚在自己骨里,而意恰在彼皮里膜外之間,所謂氣未到,而意已吞也。妙絕!妙絕!”散手實戰(zhàn)中,太極拳的制敵之法甚多,各有特點和長處,從不同的角度反映著太極功法的無窮奧妙,現(xiàn)簡述其要。
5.擊:是常用的技能,也是很好的制敵方式,簡單的說就是擊打的意思。
一但對方有破綻,就要把準時機,選準空隙,擊準其要害部位。因為這是一閃即過的空隙,要做到機不可失,必須果斷出擊,速度要快,力度要大,決不能猶豫,否則不僅達不到擊敵的目的,反而會暴露自己的破綻。散手擊打的功夫,必須結(jié)合太極拳的基本功法進行專門訓練,除自練抖手、彈腿、揉球、抖大桿、擊打等功夫外,還可兩人或幾人對練。對練打手時,讓對方將兩手舉起,并上、下、左、右、前、后隨意快速閃晃,我則擇機出拳擊其手掌,以練習出拳的速度、準確度及整爆發(fā)力。練習“擊”法時,還有一種“棉球功”,即用一細繩將一拳頭般大小的棉球袋系垂于屋梁下,用拳擊之,使其靈活快速跳動搖擺,在棉球袋的運動之中,或放松靜待而擊,或?qū)W⒆冯S而擊。久而習練,大有益處。拳諺云,“三分拳,七分腿”,因為腿長力大,攻擊力強,且較難守防。腿法也有許多的練習方式,在此不一一細論。
6.拿:即“節(jié)、拿、抓、閉”。在拳論術語中,“節(jié)、拿、抓、閉”分別是節(jié)膜、拿脈、抓筋、閉穴的統(tǒng)稱,平時我們常?;\統(tǒng)地將其簡化為個字“拿”。主要是指在散手實戰(zhàn)中,利用人體上的反關節(jié)和筋脈等生理結(jié)構(gòu),將敵方控制住,使其束手就擒而不得脫。“擒拿術”、“擒敵術”等武術門類都是以此為訓練重點和技擊特點。有人視節(jié)、拿、抓、閉等功法為“零碎”功夫或雕蟲小技,這是一種片面的認識。首先,太極拳作為一種武術,制敵、勝敵是其主要的目的,一切行之有效的制敵、技擊之法都應當認真研究并充分利用,而不應排斥在外,尤其是在散手實戰(zhàn)中更應靈活地使用各種技法、招法。其二,“節(jié)拿抓閉”是在科學研究人體骨骼、經(jīng)絡基礎上,經(jīng)過實踐而總結(jié)出來的一種實戰(zhàn)功法,它完全符合太極拳“以點制點、以點制面、以小勝大、牽一發(fā)而控全身”和“以巧制拙”的原理,也充滿了陰陽相對的辨證思想。眾多習練太極者所推崇、追求的“提上拔下”和“沾粘連隨”等功夫,其中也蘊含著節(jié)拿功夫,它的功法原理就是靠周身一家的內(nèi)在功力控制對方的多處關節(jié)或關鍵關節(jié),“斯其根自斷,而加以挫之之力,乃壞之速而無疑”。從這個角度上講,“提上拔下”實際上就是一種“大節(jié)拿”。其三,上乘的“節(jié)拿抓閉”功夫絕不是一種簡單招數(shù),而是深厚內(nèi)力和高超知覺功夫的綜合體現(xiàn)。拳論云:“在懂勁先,求尺寸分毫而節(jié)拿為之小成,不過末技武事而已!懂勁后神而明之,知膜脈、筋穴之理,尺寸能量,才能節(jié)、拿、抓、閉。”可見,節(jié)拿功夫是分層次的,如不懂勁、知覺不靈,只知一兩處關鍵關節(jié)就想在實戰(zhàn)中節(jié)拿,是難以用上的,不是抓不準就是制不死,甚至反被人制。關節(jié)的“死”與“活”,在實戰(zhàn)中都是相對的,功夫不夠,即使抓住了對方的死關節(jié),也會被對方化活:功夫高深者,即使隨便抓住對方一處,也能將對方全身控制住。太極大師董英杰在回憶文章中曾說:其師李寶玉先生當年用中指微按其肌膚,使其頓感痛入骨髓。若有這樣的內(nèi)力,再加上分寸神明的知覺功夫,就能實現(xiàn)“膜若節(jié)之,血不周流;脈若拿之,氣難行走;筋若抓之,身無主地:穴若閉之,神昏氣暗”。所以說“節(jié)拿”是一種高深的太極功法,更是在散手實戰(zhàn)中克敵制勝的“殺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