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中的推手和盤架子是太極拳中的兩個部分。這里體現(xiàn)了推手在太極拳中重要的位置。如果你學會了盤架子,下面就要學會推手。推手需要的是靈活的頭腦,因為推手招式在一定的情況下,是不斷的變化的。
推手有很多的叫法,名稱不是統(tǒng)一的,也有的人叫做搭手。
各派拳術(shù)家也都有此鍛煉,以練習進身用招的方法。太極拳術(shù)以懂勁為拳中要訣,懂勁初步是使皮膚富于感覺力,此感覺力的鍛煉方法,在兩人的肘、腕、掌、指互相搭著循環(huán)推動,以皮膚與皮膚壓迫溫涼的感覺,察知對方用力大小、輕重、虛實及經(jīng)過方位。練習日久,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感覺就特別靈敏,并能粘走互助,對方稍微一動,自己就會知道對方發(fā)勁的目的和可能的變化,這樣才能算是懂勁。懂勁后愈練愈精。由此可見,推手是磨練感覺,以為應(yīng)用,即在感覺之靈敏與否而分。感覺之用,猶如“間諜”,所謂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感覺即是知己知彼的工具。所以說推手的原理并不十分復雜,盤架子主要是從練姿勢中鍛煉身體的平衡,就是不論怎樣運動,也要始終保持身體重心的穩(wěn)定。推手則是在對方的推動逼迫下,仍要不失掉自己的重心,相反,還要設(shè)法弓\動對方失掉重心,這就比盤架子難了一步。在兩人推手時,要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重心平衡穩(wěn)定,同時要想方設(shè)法破壞對方的重心,使之失去平衡。所以過去說: “盤架子以求懂自己之勁;推手以懂他人之勁。”這話的意思是說,盤架子和推手本屬一體,欲要真知必須通過實踐,才能達到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之目的。在實踐當中,無論練習推手或盤架子都一樣,必須要守規(guī)矩,力求姿勢、手法正確。推手時兩腿的重心要分明,弓步要弓得夠度,坐步要坐得扎實。身法和盤架子一樣,力求中正安舒不偏不倚;手法要認真鍛煉,必須把掤、捋、擠、按、采、捌、肘、靠等每一手法練到正確。因此,對初學推手的人,只要求打輪(兩人合作,即甲棚乙捋,甲擠乙按地按照掤捋擠按四字循環(huán)無端地推動)。過去推一次手,需要打幾百個輪或幾千個輪,甚至打上幾萬個輪(由甲捋手開始計算,再至捋手時算一輪)待練習熟練之后,才可以問勁。推手時,視線的變動大體和練拳一樣隨手轉(zhuǎn)移,要這樣按規(guī)矩把動作姿勢練得正確,沒有偏差,養(yǎng)成習慣。有了好的基礎(chǔ),再進入高級階段就容易了。
練習推手時應(yīng)注意哪些問題:
(一)循序漸進,不要急于求成。功夫是由積累而成的,推手有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捋、插肋、折疊和老牛勁及爛采花(采浪花)等之分,其中定步推手是推手的基本功夫。所以學推手應(yīng)先從定步推手學起,所謂定步就是不動步,主要是后面的腳不允許移動,移動就算輸招。因此,在練習推手時,只要求放長身手互相推逼,在被逼時只許擴大“坐身”的勢子(即前腳虛步、后腳屈膝略蹲)以容納對方的推逼,然后順勢化開,不許用勁撥開。被逼得實在化不開時,才許有順勢退步。如果退半步夠了,只退半步,不許多退。在進退過程中始終不脫離與對方的接觸點。照這樣練久了,沾粘勁也就練出來了。有了相當功夫以后,再練折疊法(加大腰腿的活動范圍)、大捋等,進一步增大腰腿功夫。
(二)不要太早的去問勁。勁是經(jīng)過時間的練習自然然而的就有的。
待真正懂勁之后,就自然會利用技巧去以小勝大、以弱勝強、以柔克剛,做到所謂“四兩撥千斤”了。拳譜所謂“四兩撥千斤”之句,是指推手中能夠得到高效率的打法。而這種打法的練習方法首先是要做到“不丟不頂”,不丟的意思是不丟掉或者不離開地緊緊跟住對方。但是,在實際上要做到不是那么簡單的。這里的“不丟”是用感覺去粘住對方的手臂,自己的手臂一面跟隨,一面微微送勁,驅(qū)使對方陷入不利或者不穩(wěn)的形勢。這時,如覺對方?jīng)]有反抗之力(即覺重里現(xiàn)輕)便可隨時將其發(fā)出;如覺對方的接觸點感到沉重發(fā)不動時,應(yīng)及時將接觸點微微一松,使對方感到一空,隨即發(fā)之,可將其發(fā)出更遠。這是利用“不頂”之法,先把對方拿起來,然后再用“不丟”之法將對方發(fā)出去。“不頂”二字,從字面上很好理解,只要手上毫不用力,任憑對方擺布就成功了。但是,推手時并不完全是這樣,因為任憑對方擺布是使自己處于被動地位,而“不頂”則是以主動精神去適應(yīng)任何動作。在推手時,能夠接受對方的擺布是需要的,但同時還須用感覺來偵察、了解對方的動作的虛實變化,然后以自己的動作去適應(yīng)它。
(三)忌犯“雙重”之病。如遇到對方用力打來,立即還手抵抗,那么就違反了太極拳中重要的也是忌犯的“雙重”之病(雙重之病的具體講解在后面)。像這種見招打招、見式打式的攻防手法是屬于先天自然之能,這是一種本能,而太極拳是不采用這種手法的。太極拳推手所采取的手段是以“先化后打”,而且在打擊之前要造成“我順人背”的形勢,然后趁機追擊,用力不多即可取勝。這就是按照拳譜中所說的, “人剛我柔謂之走”。其意思是說,無論對方發(fā)出來的力或大或小,自己都把它比喻為“剛”來看待,不和它作對抗,總以柔化為主,因而謂之“走”,即三十六招走為上策。所謂“我順人背謂之粘”的意思是說:在自己想發(fā)招之前,首先要求“順”順是得機得勢;其次是解除“背”,背是背著勁,不得機不得勢。而要使身體由難受變?yōu)槭娣脑挘捅仨毎凑杖V中所說“身有不得機不得勢處,必須于腰腿求之”的話去做。否則,便是舍近求遠。這就是說,在推手時,當腰部感到難受不舒服,即背著勁時, “動一動腿”就解決問題了;如感到耐上背著勁,別扭、吃力、不舒服時, “動一動腰”也就解決問題了。若按這個要領(lǐng)去做,便會使難受變?yōu)槭娣簿褪怯?ldquo;背”轉(zhuǎn)“順’’了。同時應(yīng)該注意,當本身感到得機得勢,身上特別舒適時,不用問,對方正處于不得勢,身上感到難受、別扭、不舒服時,即背著勁。“我順人背謂之粘”就是說,我順人即背,當我順的時候,也就是發(fā)招的時候。切記,發(fā)招時要刻不容緩,一緩機失,即前功盡棄。所以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因此,我們鍛煉的不是在本能上加工,使它快而有力,而是在本能上加以抑制,即用意不用力,使它用得更為適當,更為有效。
練太極功夫,先著重的是開展,然后需要的是緊湊。在這個道理上是和學習書法是一樣的。
好的墨筆字,雖然是蠅頭小楷,但從它的全貌看來,則和大楷一樣,舒展大方,帶勁有神。小楷能有如此傳神之程度,是由于在大楷上曾用過相當?shù)墓Ψ?。所以,不論寫字也好,練拳也好,推手也好,都要按照?guī)矩循序漸進,先求開展,后求緊湊地去做。練慣了緊湊再求開展是比較困難的。太極拳的推手功夫,要求先練開展的目的是為了能夠做到“上下相隨人難進”和擴大“粘連黏隨不丟頂”的高深的訓練手段,這種訓練方法,可以使得感覺更靈敏,聽覺更清楚,問勁答之更準,虛實更分明。所謂感覺:身有所感,心有所覺,有感必有覺,一切動靜皆為感,感則有應(yīng),所應(yīng)復為感,所感復為應(yīng),互生不已。推手初步專在磨練感覺,感覺靈敏則變化精微,所以無有窮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