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今練習太極拳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時尚,太極拳可謂是無人不知。太極拳的發(fā)展與它自身的特點是分不開的。練習太極拳,看起來比較的簡單,但真正的學習起來還是比較的復雜的,那要看你學習的深淺了。
練習太極拳有很多的方法,我們可以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方法,但是無論用哪一種方法,前提就是堅持。
斷章取義違反物理
讀《中華武術》2008年11期張志明先生《用自身重量和虛實分明引動拳勢》一文(以下簡稱《用》文),文章開頭說…用意不用力’,已成為當今太極拳界的主流意識,但也有人反對.不用力怎能運動呢?王壯弘先生回答得好,’用重量不用力量’。我認為.這是對‘用意不用力’的具體實施和正確發(fā)揮。”
筆者十分驚奇,時至今日,科技的觸角已伸向太空,怎么還會有這樣違反物理常識的論調。待讀完全文,方才明白,多半是斷章取義之故?!队谩肺闹杏羞@樣一段話:“據(jù)說.當年李雅軒的幾位弟子在一起切磋。摟膝拗步’中。弓步推掌’一動時,有的說應以推為主,有的說應以沉為主,爭論不下.去問老師,李雅軒明確回答:。當然以沉為主’。”李雅軒為什么這樣回答呢?因為在這個動作中.“推”是手向前平推,一說就懂,一學就會,是沒有問題的。而“沉”則是意氣的練習,是精氣神的修煉,練的是內功,是要下功夫練的,從學習太極拳內功來說,當然以“沉”為主?!队谩肺淖髡邤嗾氯×x,將“沉”理解為因地心引力所產生的“重力”,誤入歧途.作出了錯誤的判斷:”開發(fā)重力,節(jié)省體力,獲得佳鍛煉效益的根本功法。”
東拉西扯難圓其說
在《用》文中有這樣的一句話,意思就是說,物體依靠自身重量移動的。
這句話是作者錯誤觀點徹底的表白。他還舉了一個玻璃球的例子作為佐證.他寫道:”若把會陰穴比喻為一顆玻璃球,可設想是從鍋的一側邊緣靠自重向下滾動,利用慣性經(jīng)過鍋底,再向上反滾到鍋的另一側邊緣……會陰穴是在兩腳虛實變化所形成的無形之鍋中走下弧線的。”眾所周知,鍋邊與鍋底不在一個平面上,兩者有一個落差,所以玻璃球能靠自重向下滾動,而人的會陰穴走下弧線,則必須依靠兩腿支撐并改變支撐高度才能實現(xiàn):靠“自重”是無能為力的。
《用》文作者一方面認為“物不同理相同,都是依靠自身重量移動的”。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認”自重”的無能為力,他寫道:“不光是重心移動和腿腳提收要借用自身重量.全身大大小小的所有部位和各種各樣的運動方式都是如此。就說手吧.手向下……都是利用自然的重力(重量)作用。手臂向上畫弧時……”說到這個節(jié)骨眼上,“重力(重量)”已無能為力了,卡住了!于是只好東拉西扯.“慣性”啦,“反作用力”啦,“內氣上提”啦.甚至連“腰脊伸縮的螺旋力”都用上了。末了還要添上一句:“都不是只靠局部(如肩胛)的肌肉收縮力將手舉起來。”這不是不打自招嘛。說“不是只靠”,豈不是已經(jīng)承認了要靠么! ?
《用》文中還舉了一個蕩秋千的例子來說明”重力“有移動身體的功能,如果重力真能推動物體自身運動,“永動機”早就誕生了,這還不明白嗎!
嚴肅認真對待拳論
《用》文中說到的拳論內容,中心的思想就是“偏沉則隨”。
偏沉則隨,前腳側。偏沉的力量(重量)自能弓I動重心向前移動,自能引動腰身向前腳一側移動,自能使后腳一側輕靈順隨,為提腳創(chuàng)造條件……”
關于拳論“偏沉側隨,雙重則滯”的解釋.在1925年出版的陳微明著《太極拳術》一文中有這樣的注解:“何謂偏沉則隨.雙重則滯。譬兩處與彼相粘.其力平均,彼此之力相遇,則相抵抗.是謂雙重。雙重則二人相持不下.仍力大者勝焉。兩處之力平均.若松一處,是謂偏沉。我若能偏沉.則彼雖有力者,亦不得力.而我可以走化矣。”這里說得很明白,“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是指二人交手而言的。你如加以發(fā)揮.移作另U用,只要說得有理,用得恰當,亦無不可。然而他卻偏偏是用在了這個違背物理常識的所謂“依靠自身重量移動身體”的死胡同里面,一錯再錯。(四)用意不用力 內練一口氣
《用》文一開始就說明是為了研究“對’用意不用力’的具體實施和正確發(fā)揮”.不惜長篇大論.可謂用心良苦。
楊澄浦口授、陳微明筆述的《太極拳術十要》中就有“用意不用力“這一條.它要求達到:“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曰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可見“用意不用力”是內練一口氣的不二法門,是太極拳的根本大法。”用意不用力”,既是方法.也是目的。它要經(jīng)過長期修練才能達到,不是一開始就能做到的,所以在開始時還是不能擺脫所謂的“拙勁”(拙力),如
“弓步推掌”還是要用力的。由于行拳走架采取放松的狀態(tài)(氣功態(tài)),用意念貫注和拳勢開合雙重導弓1.再加上逆腹式呼吸(氣沉丹田)的鼓蕩,使內氣升降流轉,達到拳論所說的“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久之,內勁漸長.拙力漸去,外力轉化為內勁,到達”用意不用力”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