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已經(jīng)為大家講述了陳、楊、吳三家太極拳的歷史及特點,相信大家已經(jīng)有所學習。下面小編再做補充,為大家講述一下武式太極拳和孫式太極拳的相關歷史,希望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大家對太極拳的認識和理解。
這兩架太極拳,都是目前的主要流派,在太極拳中也有著自己的地位和特點。
武式太極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從楊露禪學太極拳,得其大概,后又學新架太極拳,并在舞陽縣得《太極拳譜》,于是以練拳心得歸納鍛煉要領為《身法十要》。
武式太極拳特點為身法謹嚴,姿勢緊湊,動作舒緩,步法嚴格,虛實分明,胸部、腹部的進退旋轉始終保持中正,用動作的虛實轉換和“內氣潛轉”來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個身體,出手不過足尖。武式太極拳于民國初年傳入北京,后又傳入南京、上海。1963年曾出版《武式太極拳》一書。
后來,此書被大多數(shù)人所推從和學習,名動一時。
武式太極拳葛順成傳人的說法如下:武禹襄家族在永年是望族,其家是翰墨家庭,但武禹襄本人嗜武如命,終身不仕。
陳家溝陳氏族人在永年縣的生意,租用的是武禹襄家的房產(chǎn)。
武禹襄見陳氏族人練習一種高明的拳術,非常喜愛,但因自己身份、地位問題無法去拜師學藝,于是委托同鄉(xiāng)好友楊露禪(已有相當高的武功基礎)赴陳家溝,拜陳長興為師學藝,回來后交給自己,自己則出自供養(yǎng)楊露禪全家。
可見當時這份師徒情分之深,也體現(xiàn)了太極拳寬闊的胸懷。
楊露禪先后三赴陳家溝學藝,每次回來都對武禹襄傾囊以授。終武禹襄還不滿足于楊露禪所學,親赴陳家溝請教。
陳長興當時已年邁,介紹他去陳青萍處學拳。后果有大成。
武禹襄的主要傳人早期有楊班侯(楊露禪之子,跟武禹襄本是學文,后武藝大成,遠超其文化水平),還有自己的兩個外甥,人稱李大先生、李二先生。
李大先生、李二先生傳郝為真、葛順成等人。
郝為真武藝高,他的拳佳經(jīng)其后人修改后被國家定為武式太極拳標準拳架。葛順成等人傳下的全家仍保留了原始風格。
李圣端、陳蘭亭、郝中天、鄭月南、王老延、陳固安、吳文翰等都是武式太極拳高手。
孫式太極拳
清末河北完縣人孫祿堂,酷愛武術,先學形意拳,后學八卦掌,勤學苦練,功夫深厚。
民國初年始學太極拳,參合各家之長,融會貫通,遂創(chuàng)孫式太極拳,并著有《太極拳學》。
孫式太極拳的特點是進退相隨,舒展圓活,動作靈敏,轉變方向時多以開合相接,故又稱“開合活步太極拳” 。
1957年曾出版《孫式太極拳》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