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這樣長時間的鍛練,它會促進人體“氣路”和“血路”的通暢,加速氣血循環(huán),通常稱之為“活氣活血”。這種“兩路”暢通、氣血兩活的狀態(tài),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需要,是養(yǎng)生的需要。
十六字中的難點是行拳“協(xié)調”,王宗岳講:“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這實際上是要做到五個“一”,即:一動都動,一靜全靜,一開百開,一合俱合,一轉齊轉(一轉無有不轉)。楊澄甫《十要》中也有“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的要求。
在行拳中常常會發(fā)生左動右不動、上動下不動、肢動身不動、身動眼不動、外動內不動等情況。此時必然會發(fā)生某一部分身肢停頓、呆滯和等待的現象,這樣的行拳就屬于不合格。
這種動作不協(xié)調不同步的毛病,之所以難改,就在于人們平時大腦是指揮肢體單向運動,不習慣于行拳時大腦要調控身肢同時進行異向運動,所以行拳協(xié)調的難度就大些。但是,只要下決心多練多悟,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達不到的“協(xié)調”。
第三步練好用意
太極拳是內家拳,特別注重用意,王宗岳《十三式歌》中寫道:“若問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意思是行拳時要把用意放在主導的地位上,使意起主導作用。楊澄甫《十要》中要求“用意不用力”,更具體地指明了行拳要用意。
所謂練好用意,是指能夠嫻熟地“以意行拳”。“以意行拳”的具體方法是“以意導形”,“以意導形”就是運用意念導引太極拳形體動作的演變,故行拳時意在形先,動在意后。
即“先意動,再內動,繼而形動”,這就是形與意的統(tǒng)一。用意要求“無過不及”,即用意不能過,過則易僵、易呆、易滯,不能輕靈松柔;用意也不能“不及”,“不及”則易丟、易散、易斷。
故“以意行拳”首先心要靜,不靜則心不專、意散亂,行拳時會發(fā)生“過”與“不及”現象。心專一才能把握好用意的度,使用意度恰到好處,做到“勁斷意不斷”。
第四步練好呼吸
1)行拳時要求呼吸做到“深、長、細、慢、勻、輕”
太極拳行拳的呼吸,比人們平時的呼吸要求更平和、徐緩、均勻、深長,達到吸之輕輕,呼之綿綿,沒有閉氣、憋氣、向下壓氣、強提拉氣和用勁逼氣的現象。
2)行拳時要求呼吸為“腹式逆呼吸”
太極拳行拳時的呼吸,是把人們后天的胸式呼吸,還原為先天的腹式呼吸,并且要調整為腹式逆呼吸。
腹式逆呼吸的方法是吸氣時腹部收縮,呼氣時腹部鼓起。經過一段時間呼吸訓練,行拳時慢慢習慣腹式呼吸了,進而嫻熟到不用意念控制,也就成為自然而然的呼吸方式了。
如果能夠再做到腹式呼吸日常生活化,全都還原為嬰兒的先天腹式呼吸,那就時時刻刻在練功了。
3)行拳時要求呼吸符合“動作配合呼吸”的原則
行拳時要求動作與呼吸的配合非常協(xié)調,做到“收吸發(fā)呼”、“起吸落呼”、“合吸開呼”。
那么行拳時是以動作為主,還是以呼吸為主呢?當太極拳發(fā)力技擊時,是以動作為主,即要“呼吸配合動作”;而當太極拳以養(yǎng)生為主要目的時,則要以呼吸為主,即要“動作配合呼吸”。
這是因為太極拳養(yǎng)生要求呼吸均勻,每分鐘呼吸的頻次基本相等。由于太極拳每個動作行程的弧線長度不相等,只有在行程弧線長的姿勢動作加快點速度,在行程弧線短的姿勢動作放慢點速度,使動作到位與呼吸完成同步,以保持呼吸基本均勻。
結語:綜上所述,相信您對楊式太極拳的前弓后蹬步已有了解,在練習中要嚴格按照以上內容練習,能幫助你快速入門。初學太極拳可按照小編上文建議的步驟學習,練太極拳對你的身體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