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只有中老年人喜歡練太極拳,但是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也加入到打太極拳的行列。練太極拳不僅可以強身健體,而且可以修身養(yǎng)性。陳式太極拳是太極拳眾多流派中,傳承廣的一派。在練習陳式太極拳的時候,很容易犯一些常見的認知錯誤,就讓我們了解一下吧。
常見的陳式太極拳認知錯誤
?、僬J為學完套路就是會打太極拳,不重視拳架的修正
對于很多人在練習陳式太極拳的時候,都不注重拳架。
我在學拳的頭兩年,隨馬老師學完陳式太極拳一路拳架后,由于公事、家事羈絆,也以為套路已學完能堅持練就行了,思想認識上還未有改拳意識。
后來越練越感到找不著太極拳味,越練身上越不得勁,我終于下決心再去參加老師的學習班,通過了兩年的學習和改拳。
后來,經過長期反復的學習,我才將自己的拳架錯誤,修改過來。
我體會,假如認識上的局限與拳架中的毛病長時間得不到調理修正而任其形成習慣,日久即“偏差”出矣。
“偏差”既出,諸如拱肩架肘、曲背撅臀之類的毛病,使人腰椎歪斜、氣橫于上,松不了也靜不了,對于經絡、氣血的運行阻礙多矣,背離太極拳健身之道亦遠矣。
②認為拳主要就是練,不重視拳理的學習、體驗
把每一個動作都置于“陰陽相濟”拳理指導之下,這是太極拳有別于其他拳術的獨到之處。
在練習陳式太極拳的時候,主要的學習要點,就是要把自己的體會能夠所有理解。
除老師的口傳身授和同學拳友的指導幫助外,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練拳者對拳理的學習和體驗。
重視拳理的學習、體驗,既有助于拳學功夫的精進,亦有助于以拳養(yǎng)生的卓有成效,在練拳的過程中即使有了毛病也能在拳理指導下進行自我調理與修正,所謂“通者自度”也。
太極拳宗師陳鑫強調:“學太極拳必先明理,理明則學拳自然容易。”他把“明理”擺到了拳學進步的重要位置上。
有些練拳者對拳理的學習與體驗缺乏應有的重視,對于太極拳所以能養(yǎng)生健身的基本原理也一無所知,其結果就像航行中沒有指針、行路時沒有方向,很容易走了彎路出了“偏差”卻茫然不知。
③認為太極拳與生活無關,不重視日常生活對于身心兼練的作用
現(xiàn)在人們大多只有或早或晚很短的時間用于練拳,即使是功夫已達到相當水平的人,從這點時間的演練中獲取的鍛煉功效也是有限的。
馬虹老師就諄諄告誡學員“要注意養(yǎng)生的多方面的要素(如心態(tài)穩(wěn)定、飲食平衡、生活規(guī)律、生活環(huán)境、生活方式等養(yǎng)生的多種因素)”。
如若起居無序、飲食無常、煙酒無度、欲火不節(jié)、葷雜不擇、上網成癮,時而狂躁亢奮,時而暈沉困倦,即使堅持練拳也無法調理體內水火不濟、陰陽失調的問題。
?、苷J為練太極就是為養(yǎng)生健身,不重視拳的規(guī)矩與勁力的順遂
太極拳的本質是武術、是技擊術,同時吸納了傳統(tǒng)養(yǎng)生功法的精華。僅為健身而習練太極拳無可厚非,但也必須遵循太極拳拳理拳法和規(guī)矩,也需要了解其中的技擊含義以搞清楚每招每式的勁點、勁別。
比如,傳統(tǒng)陳式太極拳架的發(fā)勁很重視勁力的順遂,要求在發(fā)勁前全身放松入靜把體內五臟六腑都安置好,把周身的肌腱經絡調理到佳狀態(tài),為此要求練拳者必須理解和把握好所發(fā)勁力的結構,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假如不懂勁力的順遂,發(fā)不好勁又要硬發(fā),時日一長勢必損傷身體的肌腱經絡,乃至損傷體內臟腑,其害大矣。
有的人以為能比畫就能健身,對于太極拳本質和拳理拳法知之甚少。
既無所謂“中正、舒緩、輕柔”,亦無所謂“動作到位、勁力到位”,更無所謂“意氣力、精氣神”,如此長期下去,動作不對,勁道不對,韻味也不對,健身效果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