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是我國起源早的太極拳門派,其養(yǎng)生作用深受大家喜愛。太極拳的特點其占有主要,近期有這樣的言論,學習陳式太極拳要通三關備五弓,這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們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吧!
陳式太極拳通三關備五弓
通三關
太極拳身法是立身中正安舒,練習太極拳能夠打開身體的各個關節(jié),隨著動作的開合,對穴位和督脈都能自然接通。
因此,氣功中的“通三關”(尾閭關、夾背關和玉枕關),在太極拳中是不求通而自通的。
“通三關”應從自然中不求而得,不可著意追求。通了“三關”,全身有舒服融和的感覺。但不必妄求,否則極易發(fā)生流弊。在陳式太極拳中,“通三關”的練法也有特定的姿式。
練這個拳勢使,任督二脈可以用意交互運接,打通任督二脈,對我們身體各個關節(jié)及韌帶都有很大的良性刺激作用。
試舉陳鑫闡明的“閃通背”一勢來加以說明,供大家參考。當頭與肩往下栽時,臀部往上一挑,則督脈由會陰起,從長強穴逆行而上,過百會以至人中,任脈接住;下行以至丹田,入會陰,是引陽入陰,繞行一周。
右手從襠下向上引時,任脈即從會陰起,由丹田逆行而上,以至承漿穴,右手隨身逆轉,手到下,督脈接住,從人中逆行過前頂后頂,由啞門、大椎順行而下,復至長強,入會陰,是由陰附陽,繞行又一圈。
待右足退到左足之后,右手從下上引,則督脈又自會陰經(jīng)長強逆行而上,已至頭頂百會穴,其時督脈上運已半圈;待下一勢以掩手肱捶合住,則督脈由百會下至人中,任脈接住,由承漿下行以至丹田,復入會陰,是已經(jīng)繞行三周。閃通背一勢,督脈上下來回三過其背。
一身備五弓
練習陳式太極拳的好處很多,陳式太極拳的發(fā)展在未來都會有很好的發(fā)展,所以在練習時一定要抓住其特點。
在陳、武兩式太極拳的口授訣竅中,全身整體勁的蓄發(fā)相變是需要一身備五弓的。
一身備五弓指的是身軀猶如一張弓,兩手為兩張弓,兩足為兩張弓。五弓合一,即為全身的整體勁,“靜如山岳,動若江河”,能蓄能發(fā),滔滔不絕。“身似弓身勁如箭”,即是指的“五弓合一”。
身弓以腰為弓把,臍后腰脊命門穴始終以意貫注,中定而不偏倚搖擺,放勁時命門穴須往后撐。開門(頸椎第一節(jié))和尾閭骨為弓梢,上下對稱,調(diào)節(jié)動度,加強其蓄吸之勢(武式的身弓,以大椎,即第七頸椎為弓梢之一,較暗門的調(diào)節(jié)動度小)。
手弓以肘為弓把,以意貫注于肘節(jié),使之沉著松靜而有定向。手腕和項下鎖骨為弓梢,弓梢必須固定,前后對稱;手在松柔靈活中用坐腕來固定;鎖骨用意來固定,不使偏倚搖擺;鎖骨管著兩手的動向,鎖骨的固定是兩手固定的前提。
足弓以膝為弓把,胯骨與足跟為弓梢。足弓備,則膝節(jié)有力而微前挺,胯骨松沉而后撐,足根下沉而勁往上翻,腰腿之勁自然相順相隨。“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相反相成,對拉勻稱;這樣就能做到勁起腳跟,主宰于腰,通于脊背,形于手指。
五弓以身弓為主,手弓、足弓為輔,是以腰為軸,上于兩膊相系,下于兩腿相隨;上下相隨,中間自然相隨。每站一勢,須檢查是否五弓具備,是否形成“八面支撐”的蓄勢。
五弓合一是內(nèi)外整體勁的具體規(guī)定。練拳或推手,一動勢即處處要五弓俱備。五弓合一是做到“勁以曲蓄而有余”的必要條件。
練好陳式太極拳的三大要點
一是選準一門太極拳
如果想要學好太極拳,就必須要專門選擇一門太極功夫進行修煉。
我看后者是比較可取的,而且所練太極拳的效果也比較明顯,不但動作準確,而且打出來的拳架也美觀大方,更主要的是健身作用明顯。
二是練好拳架
練好拳架是練太極拳的基礎。也是先師們所總結的叫練體固精。首先,第一位的就是,通過練好拳架,先把自己的身體練好,調(diào)整好。
三是意會動作要領的技擊含義
太極拳是武術的一種形式,每種武術都具有技擊的作用,所以太極拳的技擊也非常重要。
而太極拳作為武術它又是達到太極功法和太極心法的一個重要過程。太極拳的技擊應用它并不是目的,它的主要目的就是達到身體的陰陽平衡,精、氣、神、虛為混然一體的太極之光。
所以掌握好太極拳每個動作的技擊應用,是達到太極高層次的一種途徑、一種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