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很多人研究了大半輩子,也只是略懂了一些皮毛。對于我們這些熱愛太極拳,卻也只能深深折服在太極拳魅力下的人來說,如何練好太極拳基礎(chǔ)的推手,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太極拳推手的兩大要點吧!
聽人之勁,舍己從人
能夠識別勁道,是太極拳練習推手的厲害的地方。那么如何才能識別勁道,懂得控制自己的勁力呢?
只有平時和推手時,能善于聽人之勁,這就是說,靠和對方身體接觸的部分(指、掌、腕、肘、臂、肩等)的皮膚感覺,得知對方來勁的方向、輕重、強弱等,化掉對方之勁,向其弱點反擊。
這主要靠條件反射。若對方勁來,我還要想一想如何對付,是來不及的。
很多著作都說,不能太急躁,有時候無聲勝有聲,動靜結(jié)合,才可以全身相隨。做到這些,就必須能夠運用好聽勁。
推手時,為了要能聽人之勁,我就不能用力對抗,因為兩臂用力,我就感覺不出對方的勁路!所以推手一定要輕,掌握對方來勁,使對方欲發(fā)不能,欲走不及,我才有主動權(quán)。
要聽人之勁,自己就不能主觀,不能搶先出手攻擊對方。
根據(jù)客觀情況,力來我化,相機進擊,后發(fā)先至,實際仍是自己掌握主動權(quán)??梢哉f,不主觀是聽勁的首要條件。
練習太極拳,一點要注意舍己從人。只有做到這點,才能更好地練太極推手。
因敵變化示神奇”,都說明應(yīng)根據(jù)客觀情況,再作主觀決定,不能一味主觀。
例如,我學會某一手法,想在推手中用此手法將人發(fā)出。但我向?qū)Ψ焦魰r,對方可化可走,可格可架,大多會在我意料之外。
想好的方法在實際應(yīng)用中會碰了釘子,這是主觀的毛病。所以,我們在推手時,要力戒主觀(舍己),要根據(jù)客觀情況,作出反應(yīng)(從人)。
例如,對方下采我手,欲拔我腳跟。我遵循“舍己從人”的原則,用類似“海底針”的勁勢,順其勢把手伸下去,雙手配合,對方反而會被我拔起。
但“舍己從人”并不是一味聽人擺布,還要利用“粘連黏隨,聽化拿發(fā)”,達到“從人由己”的主動地位,使自己處于順勢,而對方處于被勢,如此才能制人而不制于人。
化勁在局部,發(fā)勁在整體
太極拳推手講究“周身一家”,但若處處執(zhí)著于“整體”,反而可能在推手中形成弊端,所以還應(yīng)該研究“局部”的運用。
初學推手的人,遇到對方加力于己時,便全身亂動,以為這樣就是走化。結(jié)果往往并未化去對方之力,自己仍要跌出。
這是因為初學者身體是一個整體,不能松開,不知化勁,正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之故。而初學發(fā)勁,又往往因為渾身不整,僅用兩手之力,所以發(fā)不動人。
初學者往往不能理解這里的矛盾。陳微明先生曾說“假若推其手,手動而肘不動。推其肘,肘動而腰不動。推其腰,腰動而腿不動。
推其身,身動而腰不動。推其腰,腰動而腿不動。故能穩(wěn)如泰山。
若放人之時,則又由腳而腿而腰而身而肩而肘而手,連為一氣,故能去如放箭”,所以我們身體什么部位被人拿住,就應(yīng)該松化什么部位,其它身體各部不要亂動,以免影響重心。
發(fā)勁時,勁起于腳,經(jīng)腰身上轉(zhuǎn),前腿一弓,手臂一長,便發(fā)得出人。
其實,“周身一家”的整體和“處處分化”的局部各有功用,即發(fā)勁要在整體攻,化勁只在局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