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極拳練習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會出現(xiàn)“斷勁”的現(xiàn)象,對于這一現(xiàn)象,我們該如何去解決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講解一下相關的方法,希望對大家的勁力學習有所幫助,并在實踐練習中可以得到運用。
解決斷勁問題,我們要學會分析產生的原因,然后再找相應的解決辦法。
一、意念的問題
太極拳的一個套路盡管是由許多動作組成的,但是我們應當把它看成一個整體,也就等于是一個很長的動作。太極拳的一個套路,就像一碗面條,這碗面條不是許多根,而是一根很長很長的面條。
我們也可以把它比喻成一輛汽車,只要汽車發(fā)動開始前進,中間不能出現(xiàn)停車再重新啟動的情況,只能是速度的調整,一直到達終點。
所以,我們要學會對速度的調整。
練太極拳就是這樣,動作之間的變換,不要把它看成是一個動作完成了,再重新開始下一個動作,這樣想,就斷了,是思想意識斷了,動作也就出現(xiàn)了停頓。我們練拳應當是,把每一個動作的結束看成是下一個動作的開始,這樣就會不斷勁,有連綿不斷的感覺。
二、動作轉換問題
太極拳的動作,有前進,有后退,都在步法,從下肢看,它的主要變化就是步法虛實的轉換,轉換中必須松,才有可能不斷勁。
步法轉換,后胯,是一種不放松的狀態(tài),是頂著的,這樣做不但是斷勁,而且還會出現(xiàn)動作的起伏。正確的方法應當是,先把后腿的膝關節(jié)和髖關節(jié)松再重心后移,這就不會出現(xiàn)斷勁的現(xiàn)象了。
所以說,重點在于對重心的控制,和周身的協(xié)調性把握。
所以,不論是進步還是退步,或者是平行步,在虛實轉換中都需要先松,再移動。小架拳是后面合住,前面才能合。后面不合,前面合,是單合。也是斷勁。
三、動作不要出現(xiàn)棱角
前面提到的是腿上的轉換變化,而太極拳的動作,除了腿上,在其他許多部位都有轉換變化的問題。
比如:手上的動作,由前推變?yōu)楹髱?野馬分鬃,手分開后,轉換為合抱;通過前胯的合,把后腿帶上來。前襠不合,直接上后腿,就是斷勁。
如果不注意這些變換,都會產生棱角,也就出現(xiàn)了斷勁。解決這些斷勁的方法是避免直出直入,在方向需要改變時,加上一個松合轉換,也就是沿著原有方向繼續(xù)延伸,然后用一個微小的圓弧轉接而成。也就是小架常說的欲前先后,欲左先右。這中間還要特別注意腰部的轉合。這就是小架拳的技術含量。
太極拳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勢斷勁不斷,勁斷神可接。”就是說動作的外形似乎完成了,但它的勁力還沒有完成,如小架的掩手肱捶,發(fā)力動作完成的瞬間,拳似乎停止了,但勁力沒有停止,這種延續(xù)。我們叫往前繼續(xù)合或者催,太極拳的許多動作都是這樣一種似停非停的狀態(tài)。不要小看這種細節(jié),細節(jié)決定你的功夫。也決定你打的是不是操。
再看神的問題,練太極拳,神為主帥。許多人,練拳神采奕奕,勢動神隨,隨著他的目光,你會感到即使他的外形不動,甚至勁力也停止,但他的神態(tài)猶存。所以,我們應當用心去體會,不但要把動作做得標準,而且,一定要用心練拳,神是始終如一的,要保證整套動作是完整的,精神飽滿的,全神貫注的,而猶豫彷徨,低頭、四處觀看,都是斷勁的表現(xiàn),斷勁則不能體現(xiàn)太極拳的完美和諧。
太極的勁是綿綿不斷,運勁如抽絲,打的多是暗勁。很多到了掩手錘,就發(fā)勁,勁發(fā)出來,有沒有含著勁收回去,沒有的只是爆發(fā)力,這個就可以判斷勁在此已經斷了。
陳氏小架非常忌諱斷勁,畢竟一勁難求。作為傳統(tǒng)的功夫架,現(xiàn)在只剩下五路拳和一路錘,其實是一套拳五種練法,每一種打法需要一定功力才能學下一層。
全部動作80%在一路里,所以一路打好,不斷勁,其他都不是事。所以一路是小架的筑基,一路主要練慢和松柔,不發(fā)力,以養(yǎng)為主。感受太極的陰陽轉化,練好松合打下腰襠基礎。一路功夫夠了,二路就水到溪成,二路把一路的六封四閉省略,動作少了。勁一氣呵成,訓練整勁,快速調動勁的運行。
一二路練不好,三路打起來,外形會覺得僵化。便秘一樣,半天發(fā)一個勁。這也是斷的現(xiàn)象。三路練彈抖勁,求穩(wěn)不求快,求全身爆發(fā)能量,勁渾厚。一路松合,二路整勁,三路求意,四路氣化,五路靈動。炮錘主要訓練臂部力量和整勁,需要本力。所以一般很少練,上了年紀不養(yǎng)生。是平衡柔和的剛勁,和抖桿的效果是一樣,學不學不重要??上У氖且吹剿穆?,五路太難,所以想學更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