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推手是太極拳的檢驗階段,也是每位習武者必經之路。太極拳的特點是以靜制動動中求靜,學習太極推手具有很強的實戰(zhàn)功能,可以當做防身工具,下面隨著太極推手學習一下。
淺談太極拳推手中的動中求靜
以靜制動,動中求靜是科學辨證關系,闡明了動與靜這對矛盾在太極拳中的陰陽關系。
它是指導太極拳推手取勝的重要理論和法則。靜者,心靜也,心態(tài)平衡也。
推手時首先要樹立正確的勝負觀,要具有良好的品質和武德。切忌好高騖遠、求勝心切,一心只想壓倒對方而心急浮躁,應該抱著相互學習、切磋技藝、共同提高的良好心態(tài)。
調整好心態(tài),就會頭腦冷靜,祛除雜念和思想包袱,始終保持頭腦冷靜,思想高度集中的備戰(zhàn)狀態(tài)。
冷靜地觀察,感知(聽勁)和分析對方的著力點,勁力的大小、方向、長短、虛實等特點,揚長避短,采取對策進而做到肢體松沉、輕靈柔活,周身處于整裝待發(fā)的狀態(tài)。“靜若貍貓捕鼠,待機出發(fā)”,“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先動”。
先人而至,占據先機,取得控制對方的主動權,這樣根據對方的動態(tài),采用技法就減少了盲目性,容易擊中對方。萬一我出招未能奏效,由于對方的被動也不至于對我還擊。
例如對方雙手推我胸部,我即意識領先,松沉坐胯,雙手用開勁,將對方來勁化開,乘對方被我撥根、身體前傾、想要抽回手調整重心之機,我立即雙手向前發(fā)出合勁,將其發(fā)出。
靜是為了更好的動,在太極推手中,雙方都在力求主動,始終處于動的狀態(tài),但是動也要有度。
動得合理,就要掌握“動中求靜”的法則,決不能輕舉盲動,“動中有存于靜,靜中有寓于動”。
欲動必先致力于靜,在推手雙方動態(tài)不斷變化的情況下,必須頭腦清醒,意識領先,在意氣統(tǒng)領下,審時度勢,調整好自己的重心,做到虛實分明,緩急相應,動中有穩(wěn),穩(wěn)中求變,變中有序,內外協(xié)調,節(jié)節(jié)貫穿。
知己知彼,隨遇平衡,“精神能提得起”,“神宜內斂”。“一動無有不動”,“動時如江瀉海嘯,濤浪騰空,又如蒼鷹叼兔,迅疾準狠”。得機得勢,則不失機勢,主動進攻。
得機而尚未得勢,即已得到對方呆實之處,也要發(fā)動進攻,拳訣說“得實不發(fā)藝難精”,即是此意。得勢不得機,一般來說也可進攻。當處于敗勢情況下,須分析掌握對方情況,如對方聽勁好、反應快,腰腿功夫又好,就不能輕舉妄動。
如果要出手,絕不能一發(fā)無余,孤注一擲,陷入被動而不可自拔。出手是為了試探對方,討得消息,再作決斷。
有一次一位強悍的中年人與我推手切磋,搭手后雙方粘連纏隨,纏繞不停,我用右手粘住對方右腕,左手置于對方左肩后方,為了試探對方,迫使對方作出反應,我突然先出招,右手采彼,彼即隨進身用靠。
此時,我已得機得勢,立即身體左轉,同時左手勾帶他的左肩,右手隨身協(xié)調,迫使其后跌倒地。
當我不得機又不得勢之際,決不能輕易出手,盲目進攻,而要采用引進落空、走化招法,等待機勢的到來,或創(chuàng)造有利的機勢進攻。拳經云“能動能靜,拳道之圣也,動而不靜,拳道之病也”。“太極動極生靜,靜極生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
太極拳推手的技巧
一、轉移力點,引勁落空
例如對方將力作用于我身上某一點前推時,我于同一點以反的方向進行對抗,那么,力大者前推,力小者后退。如果我反抗之點輿對方作用之點并不重合而有一個距離,那么,勢必產生力偶而發(fā)生旋轉。
又對方雙手把力作用于我橫于胸前之右臂,我即使右臂放松,同時以左手加力于對方右小臂,并用腰旋勁,使封方作用點轉移而失勢,產生旋轉的力偶,在這個力偶的作用下封方立即上身前傾雙腳浮起,這樣就能輕易地把對方推出。可見,轉移力點,引勁落空是太極拳克敵致勝的一個重要法則。
練習太極拳要保持中正安舒,即身體要保持正直,否則在練習中容易出現歪倒的現象。
二、掌握重心,隨機應變
當力大者攻我,我不能讓他打中我重心。他打中我重心,我必跌出。我走化他,要使他找不到我的重心。我粘逼他時,要使他失去重心,則我一發(fā)勁,他必傾跌。
在推手中,雙方都設法破壞對方的平衡,使之傾跌。為避免重心被封方擎中,就要善于走化。首先,應保持身腰一條線(即身腰中正,不前俯后仰),營對方用力壓迫時,便以腰為軸,向左右轉化,隨時變換重心,使彼力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