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日生,天地同始。養(yǎng)生之道,以靜為先。靜為道之本,靜為動之體,若能動靜俱靜,則道可成。如能做到“虛極、靜篤”,謂之性空。
性空而后體能虛,體虛而后氣能靈??铡⑻?、靈三者結合,成為一體,是養(yǎng)生的上乘功夫??盏綐O時,謂之“太空”。
太空者,無古無今,無物無我,一片混沌,宛如洪蒙。能識得太空之理,則返樸歸真有望矣!是以此靜功又名之曰《虛靜修真》也。
歌曰:心住靈臺意念誠,周天運轉自流通,有無、無有、有無有,學到無時盡是空
此《虛靜修真》功法,來源于武當形意拳之《內功經》,又謂之形意靜功。亦即經之所云之“每日清晨,靜坐盤膝,閉目緘口,細調呼吸”者也。
然則,何為形意?形意者,乃天地生化萬物之形,五行生克之意也。形意乃陰陽之理,養(yǎng)生之術,運動之道,動靜之功。人生于天地之間,為萬物之一,故人體須合于天地之體,合于天地運化之自然。
人體可與天地相配應,故人有小天地之稱。人生須潛心修養(yǎng),攬陰陽而奪造化,使人體生命運動如同天地之生生不息,運化無窮,此即形意之大旨,也是人生須臾不可離者也。
形意并非只是拳腳功夫,其內涵豐富而且深奧。形意前輩郭云深先生云:“形意拳之道,乃是練之以變化人之精神、氣質、復其本然之真面目者也。”
《丹經》有云:“靜為本體,動為作用,不見而章,無為而成,寂然不住,感而遂通”是練神通虛之用也。又云:“靜坐功夫是以呼吸調息,神氣相合,一氣流行,循環(huán)無端,無有停滯,是靜中求動功夫。
此與武術動作之動中求靜,二者似乎不同,其實內中之道理則一也”。靜功是祛病健身、延年養(yǎng)生的上乘、根本功夫,是真正的“道”,非一般“術”之可比。
功理
從中國傳統(tǒng)哲學和傳統(tǒng)醫(yī)學角度來講,練功主要是“習靜”,靜是氣功的主要功夫,不入靜不能見本性。何謂本性?本性即元性,乃無性之性。
元性為先天五元之一。根據(jù)古《洛書》所示,人欲修練返還之道,須在性、命根本上落腳。此性命之根本即天地之根。若將人身比喻為天地,此即人身之根本,名曰“天地根”,“天地心”,或簡稱“天心”。
儒曰“太極”亦即人身之太極是也。此性命之根無方位,無定所,內有先天之信息,其中含有元性,元精,元氣,元情,元神,謂之五元。
此五元者為先天所具有。人降生之后謂之后天,后天生五物,即魂,魄,妄想,濁精,識神是也。此五物亦謂之后天五行。
人生之后,后天五行與先天五行,合二為一,五物為五元所統(tǒng)攝。平時之一舉一動好全由先天所主宰。平時要能作好,練靜功時更應該由先天統(tǒng)攝后天。
為此,在練功時要做到以下幾點
1、誠一不二
即專心誠意別無二心地練功,能使后天妄意歸于寧靜,而恢復先天之元氣。此元氣不是呼吸之氣,名為無氣之氣。
2、聲色不迷
即要使迷人之聲色與濁精一起歸于寧靜,如此則能恢復先天之元精。元精者乃不精之精,為人生命之本。
3、心平氣和
如此可使后天識神歸于寧靜,而恢復先天之元神。也就是說要排除思慮之神,歸于不神之神,即不用神之神。
4、人我兩忘
如此則能使后天之魄歸于寧靜,而恢復先天無情之情,即不帶任何感情。
5、至善無惡
即在練功時要有善良之心,而無邪惡之念。如此則能使神志意識活動之魂,歸于寧靜,而恢復先天之元性。
練功時應進入以上境界,才算入門。為此,在練功中必須重視涵養(yǎng)道德,運用意識,這樣才能有效地排除雜念,尋求真意以保證更好更深地入靜。
用神的活動以影響氣的運行,神氣的統(tǒng)一又可以制約生理的穩(wěn)態(tài),其目的是維持心、身統(tǒng)一。
前面所講的以先天五元為主宰的統(tǒng)攝后天五物,其目的是為了維持神、氣、形的穩(wěn)態(tài),排除七情之干擾,增強自我控制的能務,以達到祛病養(yǎng)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