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推手是學習太極拳的重要部分,如何學習太極拳推手呢?今天,我們就和大家跟著太極拳中的太極拳教學來了解一下太極推手的相關內容,通過閱讀,大家還可以了解到與推手相關的四種手法。
與推手相關的四種手法與我們的太極推手也有著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下面,我們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與推手相關的四種手法。
與推手相關的四種手法
1、纏絲轉圈要寬大
力求圓滿柔順,無凹凸丟斷或頂抗之勢。初練時易慢不易快,有了一定功夫后,再逐漸將圈收小,能慢能快,急能急應,緩能緩隨。
2、沉肩墜肘意在先
肩關節(jié)始終保持松柔圓活而下沉,肘關節(jié)時時保持下墜。全神貫注,用意不用力。無論進退,都要做到手臂松柔,靈活無滯,讓對方找不到力點。
粘是我們練習太極拳的重點,練習的時候要注意保持自己的力度變化,不要將力氣全都用完,要有所保留。
以粘著點作軸心旋轉,一般是先引后進或半引半進。著力時意在力先,用內勁不用外勁,使對方欲進無勢,欲退不能。
3、松靜輕柔練入手
推手與練拳一樣,日久功夫深。兩肩松柔,肘尖下沉,前手去后手跟,兩手旋轉似螺紋。兩手交替活動的目的是管住對方雙手,控制住關節(jié)。腕關節(jié)稱稍節(jié),肘關節(jié)稱中節(jié),肩關兇為根節(jié)。
看好這幾處關節(jié),粘隨不脫,似柔非柔,似剛非剛,外柔內剛。這正是擒拿的巧處所在。
4、曲中求直把力發(fā)
曲中求直把力發(fā)說的是我們打拳的運動軌跡,無論是發(fā)力,還是借力都需要我們跟著運動的軌跡進行進行練習。
在曲線運動中尋找進攻的機會,一旦有機會,則以直線攻之,這叫曲中求直,先蓄而后發(fā)。
推手的步法
推手時步未能要與手法相互配合,做到上下相隨。所謂上與兩臂相系,下與兩腿相隨,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渾然一體,上下一致,整個動作完整不亂。動必進步,進必套插。套是前足管住對方前外側。
插是前足插入對方襠部中間,這叫套封插逼。足進肩隨,大履大靠,應用采裂肘靠四法適時發(fā)揮。放勁時身手步和眼神一起到位,膝尖、足尖、鼻尖、手尖與神態(tài)用于同一方面,使力點集中,讓對防不勝防。
要掌握好虛實變換
一張一弛一虛一實是推手的起碼要求。掌握虛實變換,要以腰脊命門穴為軸心做左右轉動。內勁不為人知,腰是發(fā)力的根源。在身法應用上,主要講究粘連粘隨,不能硬頂硬抗,彼按我朋,彼擠我履。
這朋擠履四字,在推手中反復使用,循環(huán)無窮。須長期練習,分清各自的勁力,這是練推手的基本功。
外在要求有幾個前提
1、是雙方要有部位充分接觸,也就是粘上。
2,、是化解的方式是借力型,即引進落空。
3、是在手法上有不能抓拿等硬性致死的動作。
這要求我們動作具有靈活性。
也有人列出下述五點要求
1、不允許有抓、握、撕掠、摟抱、拿反關節(jié)等手法。
2、不允許用勾、絆、摔、跌等技術。
3、不允許脫手擊打,以及踢、蹬、踹等技法。
4、發(fā)人不用蠻力推搡猛擊,而是在對方失衡之瞬間以勁彈發(fā)(或此情景下的拿發(fā))。
5、必須建立在粘沾連隨、不丟不頂?shù)幕A上。
在上述這些內外要求下,才能鍛煉徹底的放松功,形成換勁力,練就松沉勁,做到手腳節(jié)節(jié)貫串能力,并習慣性地運用勁整來發(fā)放,條件性地反射、做到腳有根,力發(fā)于腿,主宰在腰的能力,后發(fā)落點對了,就成功了。
這樣才能像拳論上所說的沿著“著熟、懂勁、神明”的三境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