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極拳是太極拳的傳統(tǒng)流派之一,對于學習太極拳的人來說,需要了解每一個太極拳流派的風格特點,這對于增長自己的太極拳學習有重要的意義。下面小編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武式太極拳的風格特點。
太極拳的學習,重在特點的把握與運用,學習武式太極拳,我們就需要從它的招式特點入手。
一、式簡技繁 組織合理
武式太極拳的拳式動作簡潔明快、術法分明、圈小勁捷,每個拳式都圍繞著一個攻防中心,重在實用,不尚花法,不著意雕琢,不故做高深,拳風自然平淡,演練起來渾厚樸實,簡潔洗練,給人以銀碗盛雪,纖塵不染之感。拳式技法內涵細膩,體現出起、承、轉(開)、合和八法咸備,五氣順布。
武式太極拳架可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落是從“無極式”到第一個“云手”;第二段落從“高探馬”到“更雞獨立”;第三段落從第二個“倒攆猴”到“收式”。
這三段練習各有特點,又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是需要我們好好學習的。
第一段落主要是使初學者學有規(guī)矩,懂規(guī)矩,練規(guī)矩。通過這一階段學練,習者可對手、眼、身、步的基本要求及松、慢、圓、勻、外柔內剛等運動特點有初步了解,為學好太極拳打好基礎。
第二段落的拳式大都是難度較大的動作,對腰腿功夫、步法要求較高。
第三段落是“溫故而知新”。經過前兩段落的演練,是比較吃力的,故第三段落起始時,重復拳式較多,結尾收勢前才高峰突起,又是幾個高難動作,擰翻走轉,跌宕起伏,高潮收勢。
掌握以上三段的要領,我們就可以進一步深入的學習武式太極拳。
武式拳式基本上是左右對稱,有左就有右,如“懶扎衣”、“摟膝拗步”等。這種右均衡兼練的拳式結構,不僅有利于身體的養(yǎng)生,在技擊上也可避免“一邊倒”的弊病。
有些拳式限于人們生活習慣或生理特點,只有某一邊的練法,如“搬攬捶”等,但在練習和運用上,左掌右拳交相運用,各有專擅,同樣做到了左右兼顧,均衡對稱。
武式太極拳架是由四十多個基本拳式組成的,而拳架重復拳式較多。如此安排,則是通過不同拳勢的調度、變化,做到八面轉換,全方位的練習亦是創(chuàng)拳者苦心孤旨之所在。
二、以心行氣 內外兼修
太極拳“動靜相兼,內外雙修”,習者不能只重外形規(guī)矩,致力于手、眼、身、步的修煉,還要重內在精神的修養(yǎng),才可避免因后天之力用之過當,而傷中和之氣。
故武禹襄、李亦等前賢在拳論中反復強調心、神、意、氣的修煉,以求走架習拳貫徹太極陰陽之理,而收養(yǎng)身健體、陶冶性靈之功。
其要點是:以心意指導拳勢動作。武禹襄在拳論中強調走架要“心為令”、“用意不用力(提力)”、“刻刻留意,方有所得”。通過對意的強化訓練,加強感覺的靈敏性、連貫性,達到應感而動,意動形隨,意到勁到,動必合法。
從心靜體松入手。初學太極拳大都心緊身僵,故武禹襄提出走架要“身雖動,心貴靜”。李亦畬進而闡明“心不靜則不專,一舉手前后左右全無定向”。
靜(心不妄動)而后能定(精神專注,目的明確),定而后能安(體態(tài)自然,從容不迫),安而后能慮(潛心研求),慮而后能得,才能有所收獲。
此外,心靜才能體松,由松入柔,“極柔軟,然后能極堅剛”,練出剛柔相濟的功夫來。
要善于養(yǎng)氣。武禹襄提出走架打手要“心為令,氣為旗”(志為氣帥),“尚氣者無力、養(yǎng)氣者純剛”,“以氣運身,務求順遂”,以達“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的佳境。
初學太極拳者應以自然呼吸為主,純任自然,勿刻意控制呼吸,而勉強與拳勢結合。身法正、拳勢熟,呼吸就會和動作自然結合,做到“起吸落呼”、“開吸合呼”、“化吸發(fā)呼”、“屈吸伸呼”,意識、動作、呼吸三者自然結合起來。
這時,外氣調動內氣,沖關過寨,流轉貫注,疏通經絡,氣血充盈,不僅可以強身健體,且為培養(yǎng)內勁提供了良好條件。
習拳走架既注意形體修煉,又注意內在精神的修養(yǎng),身動心靜,內固精神,外示安逸,氣宜鼓蕩而無間,神宜內斂而不亂,如此認真演練,久之自然可內外雙修,調理陰陽,內勁、外法均達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