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極拳運動中,存在著一種心理現象,對于這種心理現象,我們是非常有必要去了解的,這樣才能讓我們更了解自己,從而在學習太極拳的時候也可以有進一步深刻的認識。下面小編就為大家簡單說說太極拳的心理現象。
太極拳的心理現象,可以說是太極拳的特色。其具體表現在:
1、太極拳是中華民族對客觀世界認識的動作反映。其心理現象的產生是太極拳家對外界事物感知之后,由客觀生活與人相互作用的結果。
沒有波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太極拳心理現象的存在,首先在于太極拳運動的存在,這是由它對太極拳客觀條件的依存性所決定的。
所以可以說太極拳的心理現象也是客觀存在的。
據諸多名家考據。太極拳源于明末清初,若此論不誤,則我們要問,為什么太極拳獨獨產生于中國,又獨獨產生于那個歷史年代?這不能不說。
我國明末清初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客觀影響限本性地決定了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對客觀現實的反映。當他們以自創(chuàng)的太極拳運動去反映客觀世界并積極作用于周圍生活時,其心理活動及其個性心理特征不能不受到客觀世界的影響,決定乃至制約。
明清之際,是中國封建專制制度面臨嚴重危機的天崩地解的大動蕩年代。在李自成、張獻忠農民戰(zhàn)爭的推動下,在清王朝統(tǒng)冶下日益尖銳的矛盾中,伴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開始孕育及對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批判,樸素唯物主義思想有了極大發(fā)展,不能不對古代人民中的習武者及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的世界觀產生程度不等的影響。也許正是從這個角度講,古代武術家才將這一表達自己心理意識的拳術,稱為“太極”。
由此可見,我們也可以通過以上解釋來闡述太極的概念。
進一步說,倘將明清之際的社會狀況及思想潮流與太極拳的哲學因素稍作比較,我們不難發(fā)現,太極拳及其心理現象的產生,曾經多么強烈地受到當時客觀世界的影響。比如:在黃宗羲“理在氣中”、“道寓于器”、“無氣則無理”的唯物論命題的影響下,太極拳講究“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內外相合,精神寓于動作之中。
當然,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也不可能不受到程、朱理學的干擾,如“主靜”說就在太極拳家心理上留下深痕,自然,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前進的太極拳,終于反其“靜”意,而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動中求靜”的新的心靜說。
總之,太極拳及其心理現象,是十六世紀以來的中國社會客觀事物的作用所決定的,是明清之際哲學觀的活的具象化與凝固體,同時,也是古代武術家在實踐活動中感知、思索與處理事物時,不斷擴展、精確、豐富自己認識的可能性而產生的。
看到太極拳及其心理現象具有高級物質形態(tài)的屬性,是中國人民特殊身體活動的表現,乃是我們應具的唯物主義觀。四百多年來,在太極拳普及活動中、似乎中,老年人比年青人更感興趣于此道,諸多原因之外,是不是還與太極拳更接近于他們對世界有一定深度的認識有關?
2、太極拳心理現象,是在太極拳運動的實踐中產生和發(fā)展的。
太極拳心理現象是有意識的反映,是自覺的反映,它產生于武術家對自然與對自己的運動改造——在具體歷史條件下的實際生活,即太極拳實踐活動。
離開了這一實踐,太極拳家就不可能獲得對這一拳種的直接印象,也不可能進而掌握有關太極拳的知識、情緒、意志、能力與性格。更談不上將二者聯系起來,產生太極拳心理現象了。
四個多世紀以來,太極拳走過漫長的歷程,其間,無論多么艱難,它始終不曾有一天停止過運動,停止過腳步。迄今,在其實體己經蔚然形成擁有楊、陳、吳、武、孫等多種流派的洋洋大觀的同時,其心理現象也日益富瞻、深沉與高雅。
3、太極拳心理現象是武術家們神經組織活動所產生的,是他們大腦的功能。
有位老拳師談練拳經驗時說:“外部情況一經觸動,內部行動和外部動作便自然合格而起”,這里內外“自然”相合的紐帶(或環(huán)扣)是什么呢?我以為正是他練拳時所產生的心理現象。
列寧說:“心理的東西意識等等是物質(即物理的東西)的高產物。是叫作人腦的這樣一塊特別復雜的物質的機能。”(《列寧全集》第14卷第238頁)太極拳心理現象也不例外,歸根結底,其基本原則也是反射,是由神經興奮過程——心理活動——效應器官的活動——“反饋”四個環(huán)節(jié)組成,心理現象是這互相聯系、制約的四環(huán)中的一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