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學習,比較依賴于我們的“記憶”,通過我們的“記憶”,可以將其學習并呈現(xiàn)出來,那么太極拳運動中的“記憶”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就由小編為大家做簡單的介紹,希望大家可以通過本文有所學習和提高。
太極拳的心理運動貫穿于太極拳學習的始終。
它的存在,不是一個階段,而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體。在太極拳運動中,它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只要有太極拳運動,便有與之相適應(yīng)的心理過程。
凡練太極拳者,沒有不從學拳開始的。為什么許多名家對于他童年所學的啟蒙拳術(shù),即使荒廢多年,亦能起式便練。
這就是我們的“記憶”作用所在。
太極拳運動記憶是人腦對過去所學所練拳理拳式的反映,即使是拳理拳式在相當時間內(nèi)不再作用于練拳者的感官,但拳并未罷之即忘,而是在一個相當時間內(nèi)和一定條件下,能以再現(xiàn)和認知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
這首先歸功于學拳伊始的心理活動——有意識記。
何謂太極拳有意識記?學習的過程,或拜師學藝,或自臨拳譜,第一步不外模仿。進而將拳式套路式式相連地練下去,俗稱“盤架子”或“練架子”。
所以說,簡單的記憶都是從模仿開始的。
這里的教學方法無論是什么,或單式(分解)練習法,或套路(完整)練習法,或單式套路結(jié)合法,或“先方后元,方元結(jié)合”,抑或“先求開展,后求緊湊”等等,然而有一點是共同的,即學拳者的心理活動是一致的。
他對太極拳的手、肩、肘、腕、頸、胸、背、腹、腰、臀、襠、腿、步、眼……的形狀和運動方法,對動作之先后,幅度之大小,旋轉(zhuǎn)之角度,行拳之路線等。
總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按一定的方法(不管這種措施與方法正確與否)去作意圖明確的記憶,這便是有意識記。
學拳的有意識記,是一個反復的感知過程,借以形成和保留對拳式拳理比較鞏固的聯(lián)系。
如古代拳師在描述拳式拳理時,往往抓其本質(zhì)或特征,創(chuàng)造了既生動形象又淺顯常見的喻詞或事物來描繪、渲染、說明,象常見的拳訣手揮琵琶、白鶴亮翅及拳喻行云流水,運勁如抽絲之類。
這種教學法能給學員帶來印象深刻鮮明,便于理解的俾益,比較容易清晰地被感知,可看作古代拳師傳授法的一大貢獻。
這一貢獻的心理學意義在于他們,巧妙地運用了喻訣和拳體之間在某一方面的相似點。
利用了學員以往的活動積累與其它許多經(jīng)驗的聯(lián)系,因而促進了識記。這實際是一個建立聯(lián)系和鞏固聯(lián)系的過程。
學拳還有這樣一個現(xiàn)象:三千后學、七十二弟子師承一門,卻領(lǐng)會速度有先有后,記憶程度有深有淺,何以致此?這是各人學拳時的反應(yīng)能力不同,記憶的效果不同,也就是說運動表象的鮮明程度不同而已。
表象的鮮明性,因人而異。我們要充分看到太極拳運動表象在運動記憶中非同小可的地位。
有了表象,才有記憶;而有了記憶,練武經(jīng)驗才能相聯(lián),心理活動才能形成完整無缺的向前發(fā)展的過程。
而學拳者在完成對拳式外部感知之后,也只有借助運動表象作為過渡橋梁,才能進入對太極拳拳理的思維階段。